周 公 庙
周公庙在我们村子西北方向,岐山县境内的凤凰山南麓,离我们村有25里路。
我们那一带人对有些字的发音不准,通常把周公庙叫成“周古庙”,一字之差,让我小时候一直不知道“周古庙”是咋回事,还以为就是一座古庙。上中学后,学习历史,才知道“周古庙”应该读作周公庙。周公是西周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周公庙就是当地老百姓为纪念周公的丰功伟绩而修建的一座庙宇。
周公庙在我们那一带非常有名,一是周公在民间影响很大;二是周公庙有庙会。每逢庙会,附近十里八乡的村民们都从四面八方赶过来逛庙会,结果周公庙的庙会越炒越热,周公庙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我们村子的沟对面就属于岐山县的地界,离周公庙不算远,周公的名气又很大,上中学学习历史后,我就有了去周公庙访根寻源的念头。
但是,真正去周公庙,那已经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因为全面停课,我回乡务农时的事情。
当时我在中学的几个同学来找我,想利用周公庙有庙会的机会,到周公庙看看,增长一点历史知识。
我们相约同行,一起去了周公庙。
周公庙庙会的规模很大,周公庙所在地的村子两边支满了卖各种风味小吃的摊点,还有骡马市、猪羊市和农具交易市场。逛庙会的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我们的心思不在逛庙会上,就直接来到了周公庙。
周公像仪态儒雅,神情散发出思想智慧之光
周公庙所在地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光秃秃的凤凰山山岭下全是庄稼地,唯独周公庙附近绿树成荫,树木参天,让人感到十分神奇。
周公庙原名周公祠,始建于唐初,距今已有1300多年。周公庙门前古柏参天,庙内绿荫蔽日,花草遍地,流水潺潺。走进庙门,花草盈展,殿宇雄伟。庙区的建筑布局对称,殿宇雄伟,亭阁玲珑精致。庙内现存周公、召公、姜太公、姜圣母等正殿及亭台楼榭,多为清代建筑,有着浓郁的关中建筑风格。
周公名姬旦,是周文王第四个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是辅佐父兄推翻商纣暴政,建立周王朝的得力帮手和有功之臣,也是一位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军事家。周文王在世时,周公就很孝顺,为人处世常常以仁爱为本。后来又辅佐武王讨伐商纣,经过牧野之战,纣王大败,逃回朝歌后自焚于鹿台,商朝灭亡。周公因功被武王分封于鲁地。周公没有去鲁国享福,而是继续留在武王身边,呕心沥血地帮助武王辅佐朝政。
周公之所以在西周影响很大,威望极高,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一是辅佐周武王实行分封制。武王灭商,周民族突然由一个小邦国家变成统治天下的大国,如何治理一个庞大的国家,怎样才能久远统治天下?周武王和周公、姜太公反复商议,认为实行分封制最好,通过实行分封制,可以建立藩屏,护卫王室;稳定政局,镇抚各族;抵御外侮,巩固边防。
所谓的分封制,就是封邦建国,将王室成员、有功之臣、古代先王圣贤的后代,分封到各个地方做诸侯,给予他们代表周天子管理地区的权力。其中,周武王将周公封在曲阜,称鲁国,将姜太公封在营丘,号齐国。
中国的历史发展表明,分封制对于此后的中国历史影响深远,以至于对于宋、元、明、清,特别是少数民族的统治政权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是平定管蔡叛乱。消灭商纣之后,武王的身体每况愈下,日渐衰弱。而国家初定,百废待兴,自己的儿子还小,就想传位于弟弟周公,周公坚决不接受兄长的安排。武王死后,儿子姬佣继位,称成王。但是,成王年龄实在太小,无法处理繁重政务。西周又刚刚诞生,立足未稳,内忧外患。按照周武王的遗嘱,周公毅然担当起治国安邦的重任,辅佐成王代理朝政。
虽然周公文武兼备,由他代理朝政,还是引起了王官兼地方诸侯双重身份,享有控制东方诸侯大权的管叔、蔡叔的强烈不满。他们不甘大权旁落,便勾结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和殷商旧臣发动叛乱,一时间反周声势浩大。周公亲拥成王率军东征,对叛臣进行讨伐,经过3年苦战,终于平定了管蔡叛乱。
在平叛过程中,成王逐渐成长起来,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已经能独立处理国事,于是周公在东都洛邑建成后,主动还政于成王,成为千古佳话。
三是创建东都。周公辅佐成王平定叛乱以后,周公深谋远虑,高瞻远瞩,认为发生这次叛乱的主要原因是周都镐京位置偏西,远离中原殷商大地,不利于对东方广袤大地的管控。为了永保周朝基业,继承武王遗志,周公亲自主持在地理位置独特,可防可守的洛邑修建东都,使洛邑既成为东方重镇,又成为保护镐京的门户。周朝从此有了东西两个都城,原来的都城镐京是周朝的发祥之地,称“宗周”,新建的都城叫“成周”。成王亲政后,依然在镐京,派周公留守“成周”,西周从此将千里之地连成一片,稳定繁荣的局面开始形成。
四是制定周朝礼乐。东都洛邑建成之后,周王朝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为了辅佐成王安人心,定天下,周公开始着手制礼作乐,通过典章制度,规范礼仪,干戚乐舞,教化天下。周公为制礼乐,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博览典籍,寻访贤士,对前代礼乐进行了思考、整理和创新,形成了一套适应周朝统治需要的礼乐制度《周礼》《仪礼》《礼记》,使整个周朝社会君臣长幼之间,既能尊卑有序,又能和睦融融。既规范了社会秩序,又使周朝从此进入礼乐文明社会。
五是忠君楷模。武王率军灭商班师回镐京后,由于讨伐商纣操劳过度,突发重病,身体每况愈下。就连当时的一流名医也查不出病因。周公作为周朝太宰,既要处理繁忙政务,还要为武王的健康四出奔忙。一想到周朝的江山来之不易,周公手抚胸口,泪如雨下,心中感念祈祷:“上天明鉴,如果一定要人死,就让我来代替兄长吧。”为表心迹,周公把以上祷告辞写下,装入自己的金匣子,希望感动上天,挽回武王的生命。
武王去世后,周公既要忙于政务,还要苦口婆心地教育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生病,十分严重。周公非常焦急,每天守在成王身边嘘寒问暖。眼见成王病情越来越重,周公就剪掉自己的指甲,沉入大河,祈祷河神:“希望神明不要怪罪年幼的成王,要是取命,就让自己代成王去死。”祷告之后,周公将祷辞又收藏在金匣子当中。
成王亲政后,有几位大臣挟私报复,多次在成王面前诬陷周公,谗口铄金,成王渐渐地对周公产生了猜疑。周公无奈,只好去楚地躲了起来。这年秋天的一天,天空突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不止,眼看就要成熟的庄稼全部被水浸泡,高大的树木连根拔起,房屋连片倒塌,百姓流离失所。周朝上下惊恐万分,慌忙身穿朝服,列队祭拜祖先和神灵。成王还命人翻阅府库中收藏的文书,希望能找到应对之策。结果意外发现了周公留下的金匣子和当年周公祈祷神明,愿意身代武王和成王去死的祷文,成王为自己听信谗言,误会忠良羞愧不已。明白为何老天震怒,发此天灾。赶忙派人去楚地找回周公,用最隆重的礼仪迎接周公回朝继续辅政。风雨随之停息,第二年五谷丰登,老百姓欢欣不已。
周公去世时,留下遗言希望死后葬在“成周”,成王认为周公功劳盖世,理应葬在“宗周”,下令将周公安葬在“宗周”附近的毕地,紧邻周文王,以彰显周公的历史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