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罗布林卡和八廓街

参观罗布林卡和八廓街

罗布林卡和八廓街在拉萨非常有名,从内地来拉萨的人,一般都要安排时间前往参观。

有一次,我又一次护送总后勤部和西安办事处首长到拉萨,趁离开拉萨之前,我参观了罗布林卡和八廊街。

罗布林卡位于拉萨市西郊,始建于18世纪40年代,既是历代达赖喇嘛消夏理政的地方,又是一座典型别致、极具藏式风格的园林。在拉萨,人们通常把布达拉宫称为“冬宫”,把罗布林卡称为“夏宫”。可见,罗布林卡在西藏,在藏族民众心中的地位很高。

据工作人员介绍,罗布林卡是在七世达赖喇嘛时期修建的,在此后的200多年里,有过几次扩建,全园占地面积达到了30多万平方米。园内有各种植物上百种,不仅有拉萨地区常见花木,而且有取自喜马拉雅山的奇花异草,还有从内地移植和从国外引进的各种名贵花卉,堪称雪域高原的植物园。

罗布林卡的建筑以格桑颇章、金色颇章、达旦明久颇章为主体,有各种房屋300多间,是西藏现有人造园林中规模最大、风景最佳、古迹最多的园林。在藏语里,罗布林卡也是“宝贝园林”的意思。

罗布林卡四面都有门,东面是正门。军区领导和罗布林卡的工作人员安排大家从东门进去。康松思轮是正门最醒目的一座阁楼,它原是一座汉式小木亭,后改为看戏楼,东边又加修了一片便于演出的开阔场地,专供达赖喇嘛和僧俗官员们看戏。阁楼的旁边是夏布甸拉康,是达赖喇嘛举行宗教礼仪的场所。它的北侧设有噶厦的办公室和会议室。每到夏日,布达拉宫内的许多政府和宗教机构,都要随达赖喇嘛转移到罗布林卡来避暑办公。

再往里走,就是格桑颇章、金色颇章、达旦明久颇章三组宫殿建筑群,每组建筑分为宫前区、宫殿区和森林区三个部分。宫殿共三层,一层是经堂,二层是罗汉殿、护法殿和达赖阅经室,三层是达赖平时接见僧俗官员的地方。西部是树木参天、异常幽静的森林区,园中树木茂盛,花卉繁多,更有亭台池榭、林竹山石、珍禽异兽点缀其间,宫前的长廊和室内雕梁画栋,更是富丽堂皇。

工作人员向大家介绍,18世纪40年代以前,罗布林卡还是一片野兽出没、矮柳丛生的荒滩地。后来,由于七世达赖喜欢来这个地方,当时的清朝政府驻藏大臣便为其修建了一座鸟尧颇章,也叫凉亭宫。10多年后,七世达赖在鸟尧颇章东侧又建了一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三层宫殿——格桑颇章,又叫贤杰宫,内设佛堂、卧室、阅经室和护法神殿等。在此基础上,八世达赖又扩建了恰白康和曲然,也叫阅经室和讲经院,并在旧水塘的基础上,开挖成湖,按汉式亭台楼阁的建筑风格,在湖心修建了龙王庙和湖心宫,两侧架设了两座石桥。19世纪20年代,十三世达赖对罗布林卡再兴土木,在西面新建了金色林卡和三层高的金色颇章,并种植大量花草树木。西藏解放后,十四世达赖再一次在北面修建了新宫,使罗布林卡逐步发展成现在的规模。

十四世达赖修建的新宫,是罗布林卡里面的最有名的建筑。新宫内,栩栩如生的壁画丰富多彩。最引人注目的是新宫北殿西侧画的一幅菩提树下的“释迦牟尼与八大弟子”图。释迦牟尼的画像最大、最细致,一副慈眉善目、善良平静的尊容。八大弟子们的形象也栩栩如生,非常生动,把弟子们静穆沉思的虔诚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是一幅不可多得的艺术画作。新宫南殿的壁画,从西到东,是用连环画的形式来表现西藏的发展历史。内容包括:藏族的起源,吐蕃王朝的兴亡,西藏佛教后弘及噶当、噶举、萨加、格鲁等教派的先后兴起,一世达赖根敦朱巴出世,至十四世达赖丹增嘉措从北京返回拉萨,以及各世达赖的传记等,共300多幅壁画。为研究藏族历史和藏汉关系的发展,提供了难得一见的重要资料。

风景秀丽的罗布林卡,绿树成荫,湖水绕亭。很难想象,在拉萨还有这么漂亮的园林

跟随工作人员走了一圈,我发现罗布林卡的建筑有其鲜明特点,高处筑台,低处挖湖,顺其自然,以景为胜。另外,罗布林卡的树木茂密,在绿树丛中,湖心宫、龙王亭、金色林卡等处,极具藏式风格的建筑隐约其间,曲幽动人,形象生动。特别是罗布林卡里面空气清新,环境静谧,雪域高原人造园林特有的自然情趣,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来八廓街之前,听说过许多有关八廓街的美丽传说。听老兵们讲,八廓街过去是西藏贵族的居住地,到了八廓街,你会看到许多俊男靓女,尤其是美若天仙的藏族贵族少女,她们不仅皮肤白嫩,长相一点不比内地汉族的美女差。所以,从那时候起,我的心里一直有个愿望,如果到了拉萨,一定要到八廓街看看,如果运气好,也许能碰上几个像老兵们所说的那种美若天仙的西藏贵族少女。

毕竟,常年在青藏线上执勤,在海拔高、风沙大的青藏线上,很少能见到长得漂亮的藏族妇女。

八廓街是由八廓东街、八廓西街、八廓南街和八廓北街4个街道组成,周长约1000多米,街内岔道较多。

工作人员介绍,八廓街是随着大昭寺的修建,逐步发展起来的,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下令在卧堂湖旁修建大昭寺,同时在湖四周修建了4座宫殿,由松赞干布与嫔妃大臣们移居宫殿,亲自监督大昭寺工程进展。4座宫殿即为八廓街最早的建筑。大昭寺建成后,引来了众多朝圣者朝拜,时间久了,逐渐踏出了环绕大昭寺的一条小径,成为最初的八廓街。后来,松赞干布下令在寺院周围修建了十几座家族式建筑,为远道而来到大昭寺朝圣的信徒们提供住宿。

15世纪后,大昭寺逐渐成为吐蕃民族佛教传播中心,寺院周围相继出现了僧侣宿舍、宗教学校和小寺庙建筑,众多的信奉佛教者逐渐迁居到大昭寺周围生活,街上出现了一些民居、店铺和手工作坊。后来,随着大昭寺宗教地位的提升,朝圣的信徒们为了表示对供奉在大昭寺内释迦牟尼佛像的朝拜,八廓街逐渐成为拉萨三大“转经道”之一。

八廓街的转经道是藏族群众心中最重要的一条转经道。每天傍晚转经的时间一到,来自藏北牧区穿白袍的、来自康巴山地盘英雄结的,还有住在八角街区、衣着亮丽的互不相识的信徒们,就像接到了无声命令,井然有序地按照顺时针方向沿着这条环形路一直走下去,一边走一边默默地在心中祈祷佛祖,以保佑来年粮食丰收、牛羊成群和全家安康。

围绕着八角街的转经路有许多古迹。在环形路与公路交叉的道口上,曾竖立着一根名叫“觉牙达金”的大柱。藏族姑娘只要年满16岁,都要在父母亲陪伴下,来到大柱前,举行庆贺自己成年的朝拜仪式。

八廓街的建筑大都是白色的,只有在八廓街的东南角,有一栋黄色的二层小楼。据工作人员介绍,在历史上,这里曾经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密宫。工作人员特意引导我们来到六世达赖喇嘛的密宫,并介绍说,“玛吉阿米”是流传在藏区的一个美丽的传说,意为圣洁母亲、纯洁少女,或者美丽的梦。在整个西藏,人们都知道一个异常响亮的名字——仓央嘉措,他不仅是西藏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宗教领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浪漫诗人。相传仓央嘉措为了寻找至尊救世度母,曾经跋山涉水走遍整个藏区。有一天,他在拉萨八角街黄色小楼休息时,发现门外有一个月亮般娇美的少女在掀帘窥望,他诗性大发,当场作下了名传千古的诗歌《在那东方的山顶上》。“在那东方的山顶上,升起皎洁的月亮,玛吉阿米的面容,时时浮现在我的心上”。

仓央嘉措当年写给玛吉阿米的美丽诗篇,至今在西藏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

在八廓街白色香塔北面,有一幢顶部有一层红色草墙的三层楼房。工作人员介绍,这就是当年的清朝政府驻藏大臣的衙门。清朝政府向西藏派遣驻藏大臣,始于雍正年间,从那时起,一直到辛亥革命爆发,清朝政府共向西藏派遣了84任驻藏大臣。

八廓街的街道由手工打磨的石块铺成,旁边保留有老式藏房建筑。街心有一个巨型香炉,昼夜烟火弥漫。

工作人员介绍说,在拉萨,八廓街属于商业区,街道两侧稀稀落落的有几家店铺,经营日用百货,还有铜佛、转经筒、酥油灯、经幡旗等西藏宗教用品,以及卡垫、氆氇、围裙、皮囊、奶茶、风干肉等一些生活用品。

工作人员对我们说,在八廓街,遗存的名胜古迹很多,有下密院、印经院、仓姑尼庵、小清真寺等寺庙10多座,还有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佛学辩论场松曲热遗址等。

由于时间有限,我没有时间去逐个仔细参观。这样也好,等于给日后来拉萨留下一些念想。

来去匆匆,我没有看到老兵们所讲的婀娜多姿、美丽漂亮的西藏贵族少女。

那就一并留给下一次来拉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