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转变机关职能中再一次改行
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决定,全党的工作重点要及时转移到国家经济建设上来。小平同志指出:“军队要自觉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军队要忍耐”。同时借鉴延安时期“部队大生产”的经验,允许军队适当搞一些生产经营,弥补军费不足。
军队团以上部队的军办企业与地方乡镇企业同步,犹如雨后春笋,蓬勃地发展起来。一方面安排了大量随军家属子女就业,另一方面为部队增加了创收,弥补了经费不足。
全军部队在10年内突然冒出了上万家军办企业,管理工作必须跟上。否则,一哄而上地办企业、做生意,军队迟早会出大问题。
1989年,总后勤部确定在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方面采取了两个大动作:一是将原来由军需生产部领导的80多家军需企业与当时的新兴贸易公司合并,成立了中国新兴(集团)总公司,实行科工贸一体化管理,由军需生产部的一名副部长担任总经理。二是将总后军需生产部更名为总后生产管理部,对全军生产经营实施宏观上的领导和管理。
这样,军需生产管理部机关一分为二,一部分人留在总后生产管理部,一部分人随80多家军需企事业单位去了中国新兴(集团)总公司。
这次调整变动的动作太大了,许多人还没有来得及完全消化,机关人员就被一分为二。我实在舍不得脱下这一身军装,在征求个人意见时,我要求留在了生产管理部机关。去新兴集团的同志,不知道集团公司和自己今后的前程会怎么样,整天忧心忡忡。
调到中国新兴(集团)总公司的一批人走了,生产管理部办公楼内空荡多了。过去军需工厂的同志每天在机关办公楼里来来往往,现在办公楼前却人少车稀,留在总后生产管理部机关的同志也感到非常失落。
3个月后,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总后生产管理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军生产经营工作会议,各军区、军兵种、总部的生产管理部长参加了会议,以此为标志,全军新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正式运行,总后生产管理部的工作开始走向正规。
原来的政治部被撤销,我被分配到了企业管理处。在企业管理处,我是个新手,一切要从头再来。这倒印证了当年于华亭副部长对我说的一句话:“人这一生,谁能保证一个专业能干到底。”可不,在军需生产部政治部搞了10年的思想政治工作,情况熟悉了,得心应手了,由于机关管理职能调整转变,又再一次改行搞起了军队企业改革管理。
企业管理处处长是张志祥,副处长是陆裕栋,管理业务分为三个组:一个是企业管理组,一个是军办企业组,一个是经济贸易组。我分在了企业管理组。在此后的3年多时间里,我主要参与和承担了以下重点工作:
1.参加全军生产经营调研。全军生产经营实行统一领导管理后,生产管理部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要尽快熟悉军队生产经营情况。据此,总后生产管理部组成几个调研组,分别由部长、副部长带队,深入各大军区、军兵种的企业尤其是近几年新办的军办工厂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回北京后统一汇报。用了一年多时间,基本摸清楚了军队生产经营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为下一步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奠定了基础。
2.参与军队企业升级工作。为了加强国有企业管理,推动企业管理上水平,上台阶,国家经委确定在全国国有企业中开展企业升级活动,并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和管理水平,把升级目标分为三个等级:省市级先进企业、国家二级企业和国家一级企业。省市级先进企业由国家经委提出要求,由各省、市、自治区经委制定标准,自行组织评定;国家二级企业和一级企业标准由国家经委统一制定,其中国家二级企业由各省、市、自治区负责评定,报国家经委备案;国家一级企业由国家经委负责评定。经过国家经委同意,总后勤部对应设置和制定了军队级先进企业标准,相当于地方省市自治区级先进企业的标准。一开始,由各军区、军兵种、总部生产(工厂)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总后生产管理部负责评定。后来,随着全军各大单位生产管理部的成立,就把军队级先进企业的评定权下放给了各大军区、军兵种生产管理部,报总后生产管理部备案;总后生产管理部主要负责国家二级企业的评定。陆裕栋副处长侧重负责企业升级工作。王存录助理员早我几年介入这项工作,我到企业管理处以后,就协助陆裕栋副处长和王存录助理员负责升级工作。当时,申请升级国家二级企业的军队工厂比较多,都是一些管理规范、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企业管理处的任务,就是组织专门评审班子,一户一户地按照国家经贸委要求,对企业的管理、质量、效益、生产现场、领导班子等情况组织现场评审,肯定成绩,指出问题,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对符合国家二级企业要求的工厂,经过总后勤部批准,颁发给国家二级企业的牌匾和证书。
这是一项实地了解企业、熟悉企业、考察企业真实管理现状的绝好机会,也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对我的锻炼提高非常大。通过开展企业升级工作,一是对军队好企业的经营状况有了一个全面了解;二是对军队企业的管理现状和升级目标有了一个清晰的把握;三是逐步找到了抓好军队企业改革管理的切入点,为日后抓好军队企业改革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筹备召开全军先进企业、先进农场、劳动模范和优秀企业家表彰大会。1991年,总后勤部确定以总参、总政、总后的名义表彰一批全军先进企业、先进农场、劳动模范和优秀企业家,事情涉及总后生产管理部和军需部两个部的工作,总后勤部首长确定工作以生产管理部为主,军需 部协助。由于我曾经参与过军需生产系统先进企业和劳动模范的评选和文件材料的起草工作,张志祥处长确定这一项工作由我牵头,负责大会组织筹备工作。先是组织了先进企业和劳动模范、优秀企业家的推荐和评选,接着进行大会文件和事迹材料的准备。在那两个多月的日日夜夜里,我带着从各大军区、军兵种抽调的七八位“秀才”,天天加班加点,顺利完成了大会的各项准备。表彰大会开得非常成功,在全军企业中影响很大,总后首长和生产管理部领导非常满意。
与全军劳动模范赵虎(左)、李淑兰(右)在天安门城楼
参加三总部生产经营调研组在哈尔滨某集团军调研后,在哈尔滨冰雪游乐场合影。左四为总参军训部陈副部长,右四为哈尔滨某集团军后勤部孙部长,右三是作者
4.参与全军生产经营大调查。1991年下半年,军委总部确定进一步调整和理顺军队生产经营体制,同时确定对全军生产经营进行深入大调查。我先后参加了两个调查组的工作:一是参加了对沈阳军区某集团军、济南军区某集团军生产经营的调查研究。这两个调查组分别由总参军训部陈副部长和总后生产管理部周开迪副部长带队,我们几乎跑遍了两个集团军所有企业,由我起草了两个集团军生产经营情况的调研报告。二是参加了对成都军区两个集团军生产经营情况的调查,调查组由解放军审计署任审计长带队,先后去了重庆和昆明,跑遍了两个集团军各个团以上部队的军办企业,为军委总部全面了解和掌握部队生产经营情况,确定实施师以下不再从事生产经营,军办企业统一集中归口到军以上部队统一管理奠定了基础。
5.参与生产管理部重要文件的起草。张志祥处长是一个有大将风度的人,工作上一贯支持部下放手去干,重视年轻人的培养。大凡生产管理部召开会议和准备部领导讲话,他都拉着我一起参与会议文件准备。写领导讲话和我在政治部时写通讯报道、报告文学、事迹材料又是两回事,开始时不怎么上手。在撰写领导讲话中,上年工作总结和今后工作任务两个部分,一般各写四五个大问题,每个问题中又写三四个小点,张志祥处长一开始就让我写其中一个大问题,慢慢地写作上路了,就让我写上年工作总结或者今后工作任务中一大部分。写材料的人都是在写作实践中逐步摔打出来的,这方面的锻炼,对我后来亲自起草生产管理部领导和总后勤部分管领导的讲话,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