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军队企业扭亏脱困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有企业陈旧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粗放管理,使企业一度陷入大面积亏损,亏损到什么程度,最典型的比喻就是“三分之一亏损,三分之一潜亏,三分之一盈利”,情况的确严重。
1993年年初,全国经贸委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
偌大的会议室里,参加会议的各个省、市、自治区经贸委主任和四川省的一部分国有企业领导,把大会议室坐得满满当当。
会议室非常安静,只有国家经贸委王忠禹主任的声音,在会议室的角角落落随着空气缓缓流淌。国家经贸委王忠禹主任在讲话中传达了国务院领导的批示:“用三年时间,基本实现国有企业扭亏脱困”。
我代表军队参加了这次会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和国家经贸委主任的要求,让我如坐针毡。
当时军队企业的情况也好不到那里去。军队企业主要分两大块:一块是装备修理工厂和军需工厂,基本上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由总部直接投资的工厂,是典型的国有企业,主要承担军队装备修理和军需品生产任务。军队“百万大裁军”导致军品任务大幅度减少,企业开始转入民品和外贸生产。但是,转型的路极其艰难,这部分企业的亏损面和国有企业一样,居高不下。另一块是军办企业,类似于当时的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一成立就面向市场,市场观念比较强,体制机制比较活,生存发展上没有太大问题。所以,军队企业的扭亏脱困,重点在装备修理工厂和军需工厂这一块。
工作该从何处入手?带着这个问题,我亲自带队,马不停蹄地对北京军区、沈阳军区、济南军区、成都军区、空军、海军、二炮和中国新兴(集团)公司下属的13家亏损企业,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实地调研,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企业亏损原因,提出下一步扭亏脱困的具体措施。
到了企业,发现有些企业的亏损情况比我们想象中的情况还糟糕。在北京军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一家汽车修理工厂,厂房里根本看不到在修汽车,工厂院子到处长满了茅草。看得出,工厂停产、半停产已经不是一年半年了。在海军徐州的一家船舶发动机修理厂,由于没有军品任务,民品市场打不开,工人上班基本无事情可做,车间里到处是晃晃荡荡和扎堆聊闲天的工人。
为了摸清楚企业亏损原因,每到一个企业,我都要看现场,听汇报,查账目,召开各种类型座谈会,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13个亏损企业跑下来,基本摸清楚了军队装备修理和军需工厂发生亏损的主要原因:
1.观念滞后。军队“附属物”思想,“等靠要”思想,“大锅饭、铁饭碗”思想,“悲观失望、消极无为”思想,“抱残守缺,求稳怕乱”思想,在这些亏损企业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
2.现行体制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一方面,工厂生产任务严重不足,车间、分厂普遍存在“等米下锅”现象。另一方面,人财物、产供销权力高度集中在厂长一个人身上,分厂、车间没有任何经营自主权,没有生产经营压力。
3.管理混乱,纪律松弛,浪费严重。企业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劳动纪律普遍松弛,银行账户设立过多,内部承包不够规范,管理漏洞较多。
4.经营机制不活。“大锅饭”现象严重,人事用工机制陈旧,生产体制僵化呆板,内部分配机制不活。
随同总后生产管理部周开迪副部长(右六)、张志祥局长(右五)在济南军区进行控制成本,提高效益专题调研
5.“管理性”亏损严重。管理意识弱化,基础管理滑坡,成本控制不严,费用控制不力,库存物资占用资金过多,现场管理存在严重“脏乱差”现象。
6.小生产、大机关和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在许多亏损企业,部门林立、机构庞大,后勤人员和企业办社会人员过多过烂的现象普遍存在。
7.领导班子经营思路不清。经营决策能力较差,缺乏事业心、责任感,加剧了企业亏损。
装备修理工厂和军需工厂亏损原因基本上摸清了,扭亏增盈的思路办法就有了。回到机关,我亲自执笔,起草了军队企业扭亏增盈专题系列调查报告和《关于认真抓好军队企业扭亏增盈工作的指导意见》。这两个材料、文件上报生产管理部领导后,得到了领导们的肯定和好评。最后,以总后勤部的名义下发了《关于认真抓好军队企业扭亏增盈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军队装备修理工厂和军需工厂,一是要认真落实国务院领导的批示精神,扎扎实实扑下身子,下大力抓好扭亏增盈,用3年时间基本实现军队工厂扭亏脱困;二是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扭亏增盈的信心和决心;三是适应市场要求,灵活调整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允许分厂、车间直接面向市场,自己承揽生产任务,或者实行经营承包;四是认真治理“散乱差”,堵塞管理漏洞,降低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五是推进配套改革,增强企业经营活力;六是强化内部管理,提高运行质量,着眼长远发展,强化企业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机制;七是精简机构,压缩人员,逐步分立后勤服务部门,在落实责任的基础上实行自负盈亏;八是采取特殊政策,对少数情况特殊的装备修理工厂和军需工厂实施政策性解困;九是择优选拔干部,果断调整亏损企业领导班子,选拔有思路、有闯劲的干部担任亏损企业厂长;十是各级生产(工厂)管理部门要转变作风,指导和协助亏损企业抓好扭亏脱困。
由此,一场扭亏脱困攻坚战在军队装备修理工厂和军需工厂全面拉开。
功夫不负有心人。3年后,军队装备修理工厂和军需工厂亏损状况有了明显好转,绝大多数企业先后走出亏损,实现了3年扭亏脱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