际华不会忘记
在大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隔绝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一个国家经济崛起,一个企业快速发展,主观努力很关键。外部和客观因素也很重要。说到底,是主观努力与诸多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际华轻工集团这些年的发展,就充分印证了这一点。这些年,际华轻工集团之所以能快速发展,效益大幅度提高,在国内同行业的知名度、影响力越来越大,除去际华轻工集团主观上的积极努力外,各级领导机关的支持、诸多外部条件、因素的出现,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总后支持。总后管理军需企业几十年,企业移交地方后,企业对总后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一种依赖,总后对企业则是一种理解,一种支持。说到总后尤其是军需物资油料部对军需企业的支持,就不能不提到4个人。
一是总后勤部孙志强副部长。我认识孙志强副部长,是在全国军队武警部队政法机关企业交接办公室工作的时候。国家经贸委盛华仁主任担任全国交接办主任,总后勤部王太岚副部长担任副主任,孙志强副部长当时是总后财务部部长,他和生产管理部孙承军部长担任全国交接办成员。全国交接办每一次开会,总后机关3位首长的迎来送往都是我。两年移交下来,我跟孙志强副部长混熟了。我调任新兴铸管集团公司担任总经理时,孙志强部长已经提升总后副部长,分管军需物资油料部。当时军需企业很困难,军品在两年后面临市场化招标,我邀请刘明忠董事长一起去看望孙志强副部长,同时寻求支持。孙志强副部长在财务部当部长的时候,负责全军企业财务归口管理,对军需企业亏损状况比较了解。他能体谅军需企业移交后的困难,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在军品任务上,还是给予军需企业许多关照。
那几年,每年“八一”建军节,际华轻工集团都要会同新兴铸管集团公司一起,在人民大会堂或者钓鱼台,举行纪念“八一”建军节招待会,邀请军队武警部队和国务院国资委领导出席,协调沟通,增进友谊。每一次,我去邀请孙志强副部长,他都会愉快接受邀请。军官新式服装投产后,他亲自陪同军委委员、总后勤部廖锡龙部长,到石家庄际华3502职业装有限公司、际华3514制鞋有限公司检查指导军品生产,还多次深入军需企业视察军品生产情况。其实,对于高层首长来说,有时候行动比说话的分量更重要,孙志强副部长每一次出席招待会和深入企业,就是对际华集团的支持。事后,我们和总后军需物资油料部首长、被装局领导协调起军品任务来,就感到顺畅得多。
与时任总后勤部副部长孙志强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招待会上合影
二是总后勤部丁继业部长。孙志强副部长退休后,丁继业副部长接替孙志强副部长分管的工作。当年我在总后生产部工作时,丁继业副部长是财务部的局长,我们彼此都知道对方,只是打交道少,不太熟。丁继业副部长上任后,和孙志强副部长一样,对军需企业比较关心。有一次,他安排专门时间,听取了我有关军需企业移交后的情况汇报。不久,又带领军需物资油料部部长和被装局、军代局局长们,去际华轻工集团总部考察工作,听取军需企业移交地方后生存发展情况汇报。他还去石家庄际华3502职业装有限公司和3514制鞋有限公司视察军品生产,现场考察两个工厂技术改造和质量管理情况。首长的亲自视察,表明了总后勤部对于际华企业的关心和支持。这让我们事后与军需物资油料部有关局室的沟通协调,方便多了,顺畅多了。
三是总后军需物资油料部冯亮部长。在总后,军需物资油料部具体分管军品分配、招标。那些年,大事情一方面找总后首长,一方面汇报接触比较多的,还是冯亮部长。冯亮部长在后勤学院当过教授,在总后农牧大学当过校长,知性、儒雅、稳重,有能力,有水平。每一次给冯亮部长汇报,他都很热情、很客气。冯部长在位那几年,军品正处在五年保障协议期,军品仍然以计划分配为主,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冯部长给予了军需企业多方面的关照和支持。
军队新式军服投产时,我陪同冯亮部长视察过好几家军需企业,冯亮部长对军品质量的高度重视、对工作精益求精的务实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每一次下企业,冯部长对军需企业积极推进技术改造,大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出了许多有真知灼见的意见。每年举行的纪念“八一”建军节招待会,只要冯亮部长在北京,他都参加。特别是在2008年庆祝建军80周年招待会上,冯亮部长关于“际华集团各个企业有很好的军品意识,有强烈的讲政治、讲大局、讲责任、讲奉献的意识,有丰富的军品生产管理经验,我们非常愿意与这样的优秀企业合作”一段热情洋溢的讲话,给出席当天招待会的际华企业领导,以极大的鼓励和鞭策。
与时任总后军需物资油料部冯亮部长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招待会上
四是总后军需物资油料部李俊锁副部长。李俊锁副部长我认识比较早,我1968年兵,在生产管理部工作,他1969年兵,在军需部工作,差不多同期入伍,而且都在总后勤部机关。认识他,是我们都在总后机关当助理员的时候。1981年,全军在西单二炮岗瓦寺招待所,举办了一期机关公文写作培训班,参加培训的都是三总部各二级部的参谋、干事、助理员,当时他代表总后军需部,我代表军需生产部,一同参加了为期半个多月的培训,我们俩就认识了。
2003年年初,我调任新兴铸管集团公司总经理时,李俊锁副部长还是总后军需物资油料部被装局局长。到职没几天,我就和集团轻工部的同志一起去拜访他,李俊锁局长一见面就开我的玩笑:“我们俩当助理员的时候就认识,你进步快,后来当上了副局长,整天牛皮哄哄的,见了我连理都不理。”我接过话茬:“看你说的,对老弟我哪里敢,你平时在机关大院办公,我在丰台办公,平时碰不到,碰到了一定是没看到。还是局长呢,这点事情还计较。”李俊锁局长听了哈哈一笑说:“开玩笑!开玩笑!”
李俊锁局长就是这样一个既直爽又热闹的人,干了20多年的军需被装供应,业务能力很强。加上我们之间比较熟,说话都是直来直去。该关照的关照,该批评的批评。对于一些关系熟悉,质量上、工期上有些问题的企业领导,他有时甚至是骂上几句。好在,他是为工作,大家能理解。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不管平时是找孙志强副部长、丁继业副部长,还是冯亮部长、周林和部长协调,最终都得落实在李俊锁局长这根“针眼”里。李俊锁局长很仗义,讲感情,在我任期里,不仅在军品任务上给予军需企业许多关照,千方百计地帮助企业协调原材料供应,协调适当延后工期问题,这样的情形就有过许多次。
李俊锁局长提升军需物资油料部副部长以后,继续分管被装局的工作,他一如既往,始终如一,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继续给予军需企业支持和关心。
平日里对军需企业比较支持和关照的,还有后来被装局的陈军局长,军代局徐世贤局长,他们的支持、关心,让我十分感动,终生难忘。
二、国务院国资委关心。新兴铸管集团公司过去是军队企业,身份特殊,中央企业工委和国务院国资委领导自然比较关心关注。2005年集团公司调整领导班子后,李荣融主任就曾经给新上任的刘明忠董事长交待:军需企业比较困难,集团公司要多扶持,多支持。
其实,平时对军需企业关心最多的,是国务院国资委的邵宁副主任。我当年参加过两年多的全国军队武警部队政法机关企业交接办公室工作,过去在总后生产管理部工作时,经常和国家经贸委打交道,和邵宁副主任比较熟。我到集团公司担任总经理以后,和范英俊董事长一起给邵宁副主任汇报过,邵宁副主任对军需企业扭亏增盈,给予了许多明确指示。
2004年,多数军需企业再三要求,在军品5年保障协议到期后,应该与总后争取再签订一个5年军品保障协议。我找到邵宁副主任,邵主任二话没说,以国务院国资委名义给总后勤部发函,同时专门和总后孙志强副部长一起商议,帮助集团公司协调这件事情。后来,由于军队《军品招标采购条例》已经颁布,军品市场化招标已是大势所趋,这件事才算撒手。
每年“八一”建军节之前,集团公司在举行纪念“八一”建军节招待会时,只要我找到邵宁副主任,他都会提前安排好工作,按时参加,在加深感情、增进了解、协调军品任务等方面,帮助集团公司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2006年成立际华轻工集团时,邵宁副主任非常支持这一决定,他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军需企业发展。当时他在外地出差,不能参加,让秘书专门发来贺信,对际华轻工集团成立表示祝贺。
2008年,际华集团公司申请整体上市,邵宁副主任给企业改革局专门交代,军需企业是我们国家的老牌军工企业,际华轻工集团这几年发展不容易,只要条件符合,就要全力支持上市融资,保证了际华集团公司整体上市工作,在国家层面畅通无阻。
每当想起国务院国资委特别是邵宁副主任那些年对军需企业的关心、支持,我的心里总有一种暖融融、热乎乎的感觉。
三、新兴铸管集团公司放手。对于际华轻工集团的改革发展,新兴铸管集团公司,尤其是刘明忠董事长非常支持。印象最深的有四件事:
与时任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招待会上
一是2005年刘明忠董事长刚刚走马上任,在我们一起研究军需企业扭亏脱困问题时,我提出:前些年,军需企业亏损面大。这两年,一部分企业虽然走出了亏损,但是企业整体状况比较脆弱,经不起市场风浪冲击。能不能参照国家对亏损企业扭亏为盈的政策优惠,给予际华企业3年免交利润的政策。刘明忠董事长二话没说,满口答应。2005年至2007年,军需企业没有给集团公司上缴1分钱的利润,利用3年留利解决了大量历史遗留问题,稳定住了职工队伍。特别是对于军需企业推进技术改造,促进改革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是2006年初,刘明忠董事长主动提出按照专业化管理的思路,以41家军需轻工企业为基础,组建际华轻工集团,把际华轻工集团变成独立的法人实体。这实际上是把军需企业人财物权力,放给了际华轻工集团。
三是在我兼任际华轻工集团和际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那几年,只要我提出有关促进际华企业改革发展方面的意见,在刘明忠董事长那里,都是一路绿灯,畅通无阻,几乎连个“磕”都没打过。平心静气地想,如果不是刘明忠董事长管事,换上一个喜欢挑剔、阻三挡四的主,你就是有再好的发展思路,能顺顺当当地推行下去吗?际华轻工集团会有今天吗?
四是凡是涉及与总后首长交涉协调的大事情,刘明忠董事长只要在北京,有时间都会放下手头一切工作,和我一起去沟通、去协调。
刘明忠董事长的放手,无疑为际华轻工集团的快速发展、效益提升,营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
四、际华企业的共同努力。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说白了,际华轻工集团与军需企业的关系,就是毛与皮的关系。表面上看,是际华轻工集团做大了,做强了。其实质是际华企业发展了、壮大了。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大氛围、大环境,让际华轻工集团的每一家企业,都有了脱胎换骨、突飞猛进地发展,特别是像石家庄际华3502职业装有限公司、山西际华3534制衣有限公司、天津3526华津制药有限公司、襄阳际华3542纺织有限公司、涿州际华3543针织服饰有限公司、贵阳际华3537制鞋有限公司、岳阳际华3517橡胶制品有限公司、石家庄际华3514制革制鞋有限公司、漯河际华3515皮革皮鞋有限公司、南京际华3521特种装备有限公司、天津际华3522装具饰品有限公司和上海际华物流公司等一批集团内部行业龙头企业和盈利大户的脱颖而出和快速发展,带动了整个际华企业的发展,支撑了际华轻工集团的发展和崛起。
从我主管军需企业到组建际华轻工集团,际华企业的领导班子调整过多少次,特别是亏损企业的主要领导,基本上换了一遍。在市场经济的大风大浪中,在扭亏增盈、加快发展的实践中,培养锻炼出来的这支英勇善战、敢打硬仗的企业领导干部队伍,有着3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顾大局,听招呼。2003年年初,军需企业半数以上的企业在亏损,多数企业经营困难。我一上任就提出,实现扭亏脱困是当前工作大局。各个亏损企业积极响应,大力开拓市场,加强管理,调整结构,硬是用两年时间,实现了企业整体扭亏为盈。随后,我又提出,巩固扭亏成果,加快发展是大局,是重中之重。军需企业的领导们真是好样的,大家顾大局,讲团结,听招呼,上下一心,共同努力,又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悟性好,转化能力强。际华企业长期处在军队这个特殊环境,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比较陈旧,移交地方以后,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做什么事都要慢半拍。据此,我不断提出一些贴近市场竞争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新举措。大多数企业的领导班子不仅悟性好,接受能力快,而且把新思想、新理念,及时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特别强。那些年,我明显地感受到,际华企业的学习能力在提高,生存发展能力在增强,默默无闻,踏踏实实,一年一个脚印地在发展,在进步。
三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面对当初大面积亏损,亏损企业的领导班子不气馁,不放弃,坚忍不拔、坚持不懈地抓市场,抓管理,顶住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一步一步地把企业带出了亏损,实现了企业扭亏为盈。企业的领导没有就此停步,就此歇脚,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了更大发展,实现了整体上市。5年后,际华企业实实在在地发展了,做大了,做强了,成为在市场竞争中劈荆斩棘、所向无敌的坚强队伍和铁军。
五、国内同行业品牌企业和优势民营企业的竞争。一个企业的发展,固然离不开上级机关和方方面面的支持关心,国内同行业品牌企业和优势民营企业,主动参与竞争,更是磨砺了际华企业的竞争意识和意志力。要不是2003年以后,国内同行业的品牌企业和优势民营企业,在军品市场和国内职业装、职业鞋靴市场上,把军需企业逼到了墙角,就唤醒不起军需企业“置死地而后生”的生存意识和发展意识。面对国内同行业品牌企业和优势民营企业攻势凌厉的市场竞争,际华企业看到了品牌企业和优势民营企业灵活的体制机制魅力,主动学习借鉴,敢于跟他们叫板。国内品牌和优势民营企业激烈竞争,不仅没有让军需企业就此倒下,反而让际华企业参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更强烈,体格更加强壮,更具市场竞争力。
借此机会,我想说:“谢谢国内同行业的品牌企业!谢谢国内同行业的优势民营企业!谢谢际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一切一切的对手们!是你们,磨砺和成就了际华企业的发展意识、发展实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