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装备换市场的方向不动摇
当时代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在广东、福建、浙江一带催生了一大批从事纺织、服装、印染和鞋业生产的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这里面的一部分企业生产起点很高,新技术、新设备、新机制、新产品、发展势头迅猛。有的把眼光直接盯在了国内中高档市场和外贸市场上,赚钱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军队有关部门开始把军品任务逐步外转到南方设备先进、质量较好的地方品牌和优势民营企业,多年来不怎么重视技术改造的军需企业,第一次受到了冷落甚至抛弃,企业随之陷入亏损。
军需企业开始反思和总结在技术改造方面的经验教训。只是明白后悔已晚,由于大多数企业已经陷入了亏损,没有能力进行技术改造,错过了技改的最佳时机。
军需企业中,也不泛有一些“知耻而后勇”者。襄阳3542工厂胡福生厂长,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当时3542工厂的设备非常落后,从市场上拿回来的中高档订单做不了,一方面是有订单做不了,一方面是企业亏损在加剧。胡福生果断决定,依靠银行贷款搞技改。一部分进口的先进纺纱设备和宽幅织机开始进厂安装,一些在市场上比较畅销的中高档订单投入了生产,工厂的生产经营形势开始好转。这对身陷困境的3542工厂是一个莫大鼓舞。胡福生又通过襄阳市从国家搞了一笔技改贴息贷款,又一批先进的进口纺纱设备和宽幅织机进厂安装。我到集团公司上任时,3542工厂一大半的技术改造任务已经完成了,新设备用来生产中高档产品,淘汰的旧设备转移到了老河口分厂,生产市场上需要的中低档产品,技术改造这一盘棋被盘活了,工厂很快走出了亏损。技术改造让3542工厂尝到了甜头,胡福生咬着牙,勒紧裤腰带,利用银行贷款和一部分利润留成,用“滚雪球”的办法,淘汰了全部落后设备,清一色的进口高端设备,使3542工厂的生产面貌焕然一新,成为襄阳市的一个标杆性企业。当然,主要依靠银行贷款搞技改,使得3542工厂好多年都在为银行打工,企业每年的2000多万元利润,以贷款利息的形式,眼巴巴地流进了银行的口袋。
襄阳际华3542纺织有限公司技术改造,堪称一场革命。企业设备焕然一新,带动了产品结构调整和经济效益提升
从3542工厂技术改造的路程,我看到了际华企业发展的希望。但是,一开始军需企业大面积亏损和无法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让许多企业包括我在内,都没有精力、没有能力考虑技术改造问题。利用这个空隙,我在上海3516工厂黄克玉厂长的陪同下,去福建温州考察了部分品牌和优势民营鞋企以及服装企业技术设备情况,在上海军需仓库陈合法主任陪同下,考察了浙江绍兴地区的品牌和优势民营纺织、印染企业技术设备情况,在3511工厂尉隽厂长的陪同下,考察了山东高密“浮日”“喜盈门”和浙江褚暨“洁丽雅”毛巾公司的技术改造情况,后来又与3513、3514、3515三家皮鞋厂的王兴平、胡绪义、崔延安厂长一起去广东深圳、福建泉州地区多家台资企业和品牌企业考察技术设备情况。
军需企业与这些民营品牌企业在技术设备方面的差距显而易见。
与此同时,我走出国门,与范建设副总经理、杨连子总经理助理一起,先后考察了波兰、日本著名服装企业的技术装备,与天津3522工厂彭长清厂长考察了德国西门子公司的技术装备,为军需企业推开技术改造进行准备。尤其是看了西门子公司的设备,给我一个强烈感受,就是集团公司的机械企业设备太落后了,和西门子公司比较,我们装备起码落后了30年。
际华企业的技术改造迫在眉睫。
随着企业扭亏为盈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我及时提出了“坚持以装备换市场、以技术换市场的方向不动摇”的经营理念,使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开始在企业领导中入耳入脑。
2005年,正好赶上军队士兵换装,士兵的服装由普通棉布统一改为涤毛混纺面料,客观上为服装企业技术改造提供了良好机遇。
我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服装企业推开了大面积的技术改造,各个服装企业淘汰了老掉牙的缝纫机,全部换上日本重机生产的智能化缝纫机。同时,分别从国外进口了一批自动裁床、开袋机、绱袖机、绱肩垫机、绱领机、锁边机等专业化缝纫设备,服装企业的生产设备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7年军队新一代军服投产前,为了争取军官礼服的生产,多数服装企业在完善各种专用设备的基础上,先后投入一批西服设备。其中,石家庄际华3502职业装有限公司技术改造力度最大。
瑞典依腾全智能服装生产线在际华服装企业的大批引进,改进了作业流程,提高了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
际华3502职业装有限公司范建设董事长,是个想大事、做大事的人,他出手不凡,一次性投入1个多亿,添置了一批预缩机、自动驳头机、长缝机、电脑带刀平缝机、融袖机、程控熨烫装置和自动裁床系统等关键性设备,并且新上了一条德国全自动智能服装生产线和立体流水线吊挂仓库,在两个主要生产工房,安装了半自动服装吊挂流水线,让总后军需部冯亮部长和李俊锁局长,包括我在内,参观以后非常震撼,感叹不已。军方领导当场拍板,把当年4个亿的新式军服产品和部分军官礼服、羊绒大衣任务放在了3502职业装有限公司生产。
际华3502职业装有限公司大规模技术改造,在整个服装企业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紧接着,武汉3506纺织服装有限公司、山西3534制衣有限公司、贵阳3535服装有限公司、四川3536服装有限公司、南京5302服装有限公司、新疆7555服装有限公司、呼和浩特5303服装有限公司、兰州3512毛皮有限公司、内蒙古森普利毛皮服装有限公司、襄阳3542纺织有限公司等一批纺织服装企业,也先后从德国和瑞典引进了全自动、智能化的服装流水线,使集团服装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2008年秋天,我又亲自带队,带领服装企业的董事长们去瑞典考察了专业生产智能化服装生产线的依腾企业,第二年,48条世界上最先进的依腾智能化服装生产线落户际华服装、纺织和毛皮企业,使得际华轻工集团依腾智能化服装生产线的拥有量,超过了国内任何一家品牌企业和优势民营企业。
石家庄3514制鞋有限公司的胡绪义董事长,在技术改造方面是一个眼光远大,心思缜密的人。在军队刚刚准备要上双密度模压鞋的时候,胡绪义董事长就紧紧地盯上了这批新产品,多次出国考察。最后,他发现德国生产的一种德斯玛制鞋设备很先进,用人少,效率高,质量有保证。为了把事情做得更托底,胡绪义董事长又请上总后军需研究所的同志一道去德国考察。最终,在军方的支持下,胡绪义董事长果断购进了一台德斯玛模压制鞋设备,经过试制,款式质量军方非常满意。当年,10多万双模压皮鞋就放在了3514工厂生产。胡绪义董事长感到托底了,紧接着又购进了第二台、第三台,产品订单源源不断地进入3514制鞋有限公司。这时候,河南漯河3515皮革皮鞋有限公司崔延安董事长、袁海黎总经理坐不住了,他们积极跟进,筹措资金先买进了1台。第二年,军队的大部分模压皮鞋就放在了3514和3515两家企业生产。紧接着,西安3513制鞋有限公司王兴平董事长和段银海总经理找到我,要求上德斯玛设备。3513工厂原来是确定实施“退二进三”的城市工厂,工厂大部分土地已经开发,皮鞋生产只剩下1栋楼,3条生产线,用来安置尚未到达退休年龄的在职职工。按照原来的计划,一旦老职工逐步退休,皮鞋生产就准备下马,企业逐步转向房地产经营和物业出租。因此,上不上德斯玛设备,让我有些犹豫不决。 王兴平和段银海说:“刘总,这么好的赚钱机会,我们为什么不上。更何况,房地产开发需要有个过程,3513公司的产品结构也需要调整,德斯玛必须抓紧上!”两位领导的意见有道理,态度很坚决。上就上,家乡的企业,需要关照,我同意了他们的要求。他们省吃俭用,硬是挤出一部分资金,新上了一台德斯玛生产线。
德国德斯玛智能化模压制鞋设备,彻底颠覆了直线型皮鞋流水线生产模式,用人少,效率高,质量稳定,给皮鞋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
以装备换市场的示范效应带动了整个皮鞋行业的技术改造和装备提升,后来,3514制鞋有限公司的德斯玛和意大利满誉模压设备达到了4台,3515皮革皮鞋有限公司的德斯玛和意大利满誉模压设备达到了3台,西安3513制鞋有限公司也先后买了两台。连负责武警部队皮鞋生产的际华南京5302服装制鞋有限公司也新上了1台。际华集团股份公司的德国德斯玛和意大利模压设备总数达到了10台,军队武警部队的双密度模压皮鞋,基本被锁定在了际华集团股份公司企业。
天津3526制药有限公司潘达忠董事长,是一个平时话语不多,但凡事心中有数的人。2004年,按照天津市工业企业“东迁”战略,他和党委书记孟秀英果断决策,结合生产区搬迁,按照国家制药企业管理规范,在天津开发区盖起了新厂区,完成了生产工房和制药生产线的全部更新改造,企业面貌焕然一新,生产经营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利润总额一直位居际华企业前三名,净资产收益率和人均利润水平领跑际华企业。
受襄阳3542纺织有限公司技术改造的带动,在胡福生兼任武汉3509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以后,公司不等不靠,多方面筹措资金,用3年左右的时间,对企业技术装备进行了脱胎换骨式的技术改造。
各个胶鞋企业和装具企业,也结合实际,走开了技术改造的路子,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水平大幅提升。
我让企业管理部曾经做了一个统计,从2005年到2009年,际华企业省吃俭用,先后自筹资金14亿元,用于企业技术改造。
有的企业领导说:“是我在总后勤部机关工作20多年,与总后领导和军需部领导人缘熟,才有了今天的军品局面。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在军品市场拓展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的,还是坚持不懈的技术改造。”
“坚持用装备换市场的方向不动摇”的经营理念,在市场拓展和企业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无可取代的作用。
与栗美霞副书记(右二)在武汉际华3506纺织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毅(左一)陪同下考察公司新投资的瑞典依腾智能化服装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