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至深的集体团队精神
我们那个村,虽然规模不大,但人心齐,村风正,民风纯朴,诚实厚道。婆媳不和、邻里纠纷的事情时而也有发生,但和邻村比要少多了。崇尚和谐,尊老爱幼,礼貌待人,和睦相处成为村子里家家户户、老老少少共同遵守的道德风尚。
农民的天职就是种粮食,务庄稼。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关中地区农村的水利设施不完备,在我们那一带,粮食的亩产量一般都不高、粮食歉收是常有的事。可是,我们村的村民勤劳勇敢,踏实肯干,精耕细作,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特强。每年的粮食亩产量总是比其他村子要高,公社下达的公购粮认购任务也完成得最好,经常受到县、公社、大队三级组织的表扬。
在生产队的集体劳动中,我们村的历任村长群众威信都很高,村民们讲大局,听招呼,守纪律。每天下地干活,只要村头的上工铃一敲响,村民们就会自觉地走出家门,集合到村口,听候村长派活。等村长一派完活,大家都能按照村长的分工,在组长们的带领下,去地里头尽心尽责地完成好自己的那一份活,极少出现偷奸耍滑和马马虎虎做事情的现象。尤其是集体干活时,在村子里的一些干活“行家”“快手”的带领下,生产进度经常提前完成。
“人心齐,泰山移”,我们村的各项工作都走在了附近村子的前头。
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那时候的农村生产队,有办得好的,有办得差的。可是我们村的生产队,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绝对是办得最好的那一类。
一望无际的小麦田,清晰可见的东观山,养育了关中农民勤劳朴实、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那些年,我们村子不仅粮食生产搞得好,生产队的牲口饲养得也不错。我父亲当年就是生产队里的一名饲养员,他一心扑在工作上,把村子里的牲口喂得滚瓜溜圆,毛色极好,他饲养牲口的经验曾在我们法门公社得到过推广。
特别是我们村的老村长天财爷,很有经济头脑,会用人,各项工作从不落在别的村子的后面。比如:
我们村种的西瓜水分最大,瓜瓤最甜,为什么?西瓜是用机井水浇,水分就大,别的村子用农家肥给西瓜追肥,而我们村子是用油渣上西瓜,瓜瓤也就最沙最甜,每年的西瓜卖得最快、最赚钱,就连附近村庄的驻队干部、学校老师都经常跑几里路到我们村子买瓜吃,以至于在我们村子的西瓜在周围村庄也很有名气。
当周围各个村子的村民整天忙于种地种粮,靠“从土里刨食吃”的时候,我们村已经开始兴办副业了。我们村有两个村民有烧砖烧瓦的手艺,村子里就办起了砖瓦窑,烧制的砖瓦质量在方圆十几里是最好的,附近村子的村民家里盖房,都上我们村子里买砖买瓦。
我们村的农民业余文化生活也最活跃。在方圆十几里,我们村子第一个成立了农民“自乐班”,所谓“自乐班”就是生产队出面把村里会鼓乐、会乐器和会唱秦腔的人组织起来,骨干成员有进生、有年、二爹、九九爸、丙州叔、宗成叔、商儿哥、三录哥、天赐哥、甲录哥、丑娃哥、同生哥、同学哥等,其中丙州叔负责敲鼓,三录哥打锣,进生扇扇子,宗成叔拉板胡,同学哥、同生哥拉二胡、弹三玄,其他人负责唱戏,嗓子好得了得。每逢春节和正月十五,夏收秋播完毕以及村民家里遇有红白喜事,村子里的“自乐班”成员就会聚在一起,唱“乱台”秦腔。所谓“乱台”秦腔就是戏无定数,以折子戏为主,想唱什么唱什么,想听哪折就唱哪折。
每逢村里的“自乐班”唱戏,村子里就像过年一样热闹,老人、孩子、姑娘、新媳妇都会走出家门,聚在村子里,围着“自乐班”听戏。这种情景,让其他村子的村民们都很羡慕。
我们村的农民男子篮球队,在周边村子也是成立最早的。在当时生产队的体制下,村民们集体上工,集体劳动,集体收工,集体娱乐,打篮球就成了村子里青年人经常性的体育活动,篮球场设在我们生产队南面的场院里,每天下午收工以后,篮球爱好者就会在进生、有年的带领下,自发地聚在一起练球打比赛。尤其是进生,虽然是我们小学的老师,但是,在村子年轻人和我们这些学生娃面前,从来没有老师的架子,打球就是打球,玩耍就是玩耍。大家凑在一起,想怎么玩就这么玩,怎么高兴就怎么玩。从上高小以后,我也积极参加村里男子篮球队和鼓乐队的活动。正是村子里的集体生产劳动和集体业余活动,培养了村民们的集体主义团队精神。
快乐的集体劳动和业余生活,孕育了一代代人无忧无虑、乐观向上的天性,同时,也使得农村单调、清贫的生活中有了许多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