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颜青云政委跑工厂
1981年,总后勤部对军需生产管理体制再一次做了重大调整,原来一度下放到各大军区管理的80多家军需企事业单位,统一收回总后勤部管理,工厂管理部改名为军需生产部,直接领导和管理着15万人的军需企事业单位。部长由原工厂管理部张植臣部长担任,政委颜青云是从总后勤部军需部调来的。颜政委是一位老红军,也是一位“老军需”,战争年代负过伤,腿有点瘸。负伤后转到了后勤系统一直负责军需生产,对总后的军需工厂非常熟。只是军需工厂一度下放各大军区管理,他多年没有去过军需工厂了。
军需生产部成立后,新组建了政治部,为副军级单位,下设组织处、宣传处、干部处、保卫处和政治协理员办公室5个部门。我被分配到了组织处,处长是段葆祥,干事有严时宜、蒙国栋和我,编制非常精简。
颜政委到任后,要求政治部派一名干事,跟他一起去跑跑军需工厂。政治部领导把任务交给了我。告诉我,颜政委战争年代负过伤,腿不好,路上除了工作,要照顾好老政委。军需生产部办公室从公务班抽了一名公务员,专门负责照顾颜政委出差期间的起居生活。公务员小殷是山东人,大个子,人长得白白净净,精精干干,当兵刚刚一年。我想,有我们两个人在,一路上会照顾好老政委的。
我跟着颜政委先去了山西闻绛地区的三家军需工厂。3531、3534工厂在山西闻喜县,两家工厂距离不是很远,3543工厂在山西绛县,离闻喜县的两家工厂有30多公里路。
3534工厂是一家服装厂,在闻喜县东镇的一条土山沟里,实际上这里不是山,就是一条土沟。进沟不远,路左侧就是工厂招待所,再往里走,就是招待食堂,招待食堂在两只土窑里。在工厂那几天,每天中午食堂都给颜政委准备了刀削面。红军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颜政委多年在陕北和西北军区工作,爱吃面食,也合我的口味,每顿饭我们都吃得很香。再往沟里走,就是依沟而建的服装生产厂房,顺着沟豁有五六间。在工厂厂长李朝柏的陪同下,我跟着颜政委仔细看了每一间工房的服装生产线,听了领导班子的汇报,颜政委又找几个工厂领导进行了个别谈话。
总后勤部第五职工医院和第四军需材料仓库也在闻喜东镇,是当时为三家军需工厂配套建设的。颜政委专门安排了一天时间,看了第五职工医院和第四军需材料仓库,最后才去在闻喜县城东面的3531工厂。
3531工厂是家胶鞋厂,也在县城东面的一条土沟里,但是工厂厂部的位置、视野比3534工厂要开阔一些。工厂厂房和3534工厂一样,也在一条很大的土沟里,几座胶鞋生产厂房沿沟而建。在工厂厂长兼政委杨志勤的陪同下,颜政委看了每一间厂房,又和工厂每个领导进行了个别谈话。
闻喜几家单位走完后,颜政委最后去了山西绛县3543工厂。3543工厂是个卫生辅料厂,主要生产在战场上紧急救护用的急救包,位于绛县的一条叫“沸泉沟”的沟底下。虽然叫“佛泉沟”,实际上是在一座大山里。从闻喜去3543工厂,要下一段很长很长的坡,才能到“佛泉沟”,沟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
快到沟底了,一条好端端的公路被挖断了,小车过不去。我问3543工厂派来接我们的领导是怎么回事,这位领导说,是附近村子里的老百姓对工厂有意见,故意把公路挖断了,而且经常性地和工厂闹别扭。
驾驶员负责开,我们下车一起推,费了很大的劲,总算推过去了。到了工厂,颜政委除了看生产车间和找领导班子谈话外,专门了解了工厂与附近农民的关系问题,告诫工厂领导要想方设法处理好与附近村民的关系,尤其是一个孤零零的山沟工厂,不要小看了与当地农民的关系。颜政委特别交待,每年工厂招工时,可以适当照顾附近村子几个名额。
看完3543工厂,我们从侯马转火车回到北京。
在北京10多天后,颜政委安排去武汉和丹江口的几家军需工厂看看。军需生产部在武汉有四家军需工厂、一家军需仓库、一家职工医院和一个招待所。尤其是汉口招待所,也是为丹江口几家军需工厂配套的,山沟工厂的职工到了武汉,需要一个落脚和中转的地方。到了武汉,我们就住在汉口招待所,颜政委先后看了乔口3506、3510、3551工厂、第一职工医院、748仓库、马口3509工厂。那时候,还没有吃吃喝喝的风气,在武汉的几天,每天三顿饭都在汉口招待所吃。招待所所长知道颜政委是湖北人,吩咐食堂每天都要给颜政委准备一些湖北小吃,像什么热干面、米粉、菜薹、藕炖排骨等。我发现,在这些小吃里,颜政委最爱吃的是湖北的藕炖排骨。我的印象里,别的地方的藕是脆的,而武汉当地的藕是面的,丝长,炖出来的排骨非常好吃。
工厂看得差不多了,一天下午,颜政委告诉我,找招待所所长安排个车,到汉川县城看看。在路上,我才知道,颜政委就是汉川县城人。到了汉川,颜政委在县城的里里外外转了好几遍,嘴里不停地说:“全变了,全变了,变得都不认识了。”我提出:“要不要回家看看?”颜政委说,他在家里最小,老人和哥哥、姐姐都不在了。最后,颜政委让司机把小车停在县城外面的一条小河边,围着小河转了好长时间。他说,这是他小时候经常玩耍的地方。看得出,颜政委的家乡情结很深。
武汉的调研结束后,我跟颜政委坐火车去了丹江口,看几家坐落在大山里的三线工厂。去丹江口三线工厂,是在一个叫丁家营的车站下车,这是一个很小、很不起眼的小车站,火车只停3分钟。
总后勤部当年在丹江口大山里投资建设了五家工厂、一家职工医院和一家军需材料仓库,分散在好几条山沟里,相互之间的距离有点远,是一个比较大的三线工业区。
我们首先来到了3607工厂,这是一家缝纫机生产工厂,总后勤部这么多服装厂,需要一个缝纫机生产工厂做配套。厂长叫安海道,是个事业心很强的人,把工厂管理得不错。接下来,我们从3607工厂一路往外走,先后看了3602工厂、3611工厂,在3611工厂,我认识了彭述效厂长,张新波政委和陈定达副政委,陈定达副政委很年轻,刚刚提起来当副政委,见了面我有些吃惊,这么年轻就当副政委了,因此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比较深。3602、3611工厂都是油料器材厂,生产任务全部来自总后勤部油料部。接着看了3545工厂,这是一家印染工厂,主要承担军服面料的印染;看了第四职工医院和第七材料仓库,这几家工厂、医院、仓库管理都挺好。最后,来到3541工厂,这是一家服装生产工厂,是中南地区规模比较大的服装工厂。厂长叫刘兆坤,政委叫田德新,都是很有工作经验的“老军需”。政治部主任叫付玉文,也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厂级干部。在调研中,颜政委了解到工厂在青年工人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工厂大部分职工来自武汉3506工厂,城里的孩子接班后比较调皮,不好管。调皮到什么程度?用一些干部的话说:狗见了不咬,青蛙见了不叫,树见了就倒。怎么说?狗叫,就打死吃狗肉,青蛙叫,就扒了皮煮汤喝,好端端的小树苗,见了就折,见一个,折一个。离开工厂前,颜政委拿出专门时间,和工厂厂长、政委、政治部主任讨论了青工教育管理问题。
我们在丹江口大山里,前前后后住了1个多星期,我发现丹江口大山里几家工厂,与当地政府和附近村子里的关系不错。山里人,爱喝酒,好热闹,政府和村子里的人到了工厂,工厂都是饭菜管饱,酒管够。看得出,彼此间的关系处得不错。
从丹江口回来,在北京停了一个星期,颜政委又去了石家庄井陉山区的军需工厂、职工医院和军需材料仓库。这四家军需企事业单位,也是相对比较集中的三线单位,几家单位以3502服装厂为核心,彼此离得都不太远。其中3514皮鞋厂离井陉县城最近。第二职工医院、第一材料仓库都在3502工厂附近。我跟颜政委就住在3502工厂招待所。3502工厂的服装生产规模很大,素有“亚洲最大服装工厂”之说。厂长是李朝柏,刚刚从3534工厂调过来,我跟颜政委跑工厂时,第一站就去了山西3534工厂,彼此已经认识。政委叫李曰三,是个抗战牌的老革命。
几天下来,我发现李曰三政委爱喝酒,李曰三政委喝酒都是在自己家里喝,不仅晚上喝,中午也喝。尤其是每天下午上班前,李曰三政委都要到颜政委住的房间来坐坐,看看政委下午工作怎么安排,去哪个单位。坐下来,一张口,一个嗝,满嘴酒气。有一天,李政委刚刚离开房间,颜政委就对我说:“这个老李呀,真是个酒鬼,一点也不顾及影响,满嘴酒气,怎么去上班。”
颜政委调研的最后一站是西安,西安是个军需工厂比较集中的城市,3507服装厂、3511毛巾厂、3513皮鞋厂、3530印染厂、3538胶鞋厂、3546涤纶厂和第三职工医院、第八材料仓库都在西安和咸阳。新中国成立后,颜政委长期在西北军区军需生产部工作,对西安、咸阳几个工厂非常熟。老领导来了,西安、咸阳的几个单位领导非常热情,颜政委在西安的几天行程安排得比较满,也非常愉快。
谁料想,颜政委从西安回到北京没几天,麻烦事情就来了。3511工厂有一名职工给军需生产部纪委写信,说颜政委在3511工厂期间,生活上搞特殊,每天早晨喝牛奶,中午吃炒鸡蛋。
当时的纪检工作归组织处管,段葆祥处长把信交给我看。我看了看,非常纳闷,一个老领导、老红军、老将军,到了自己的工厂,喝一点自己工厂农场的牛奶,吃一点自己工厂农场的鸡蛋,有什么不可?老家工厂的职工思想为什么这么老土?这么封闭?而且,我们在3511工厂前后也就吃了4顿饭。真是不可思议。
颜政委最终还是知道这件事了。他找到我,给我30元钱,让把钱邮给工厂,说既然职工不理解,就把钱补上,不要因为这些小事情留下话把。
一路下来,颜政委了解和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在不久召开的一次军需工厂领导会议上,颜政委除了强调企业党委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军品生产质量外,重点讲了三个问题: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注意领导干部自身形象,尤其是领导干部不能顿顿喝酒;二是加强对青年工人教育管理,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青年人做军需生产的生力军,不能做祸害一方的“小混混”;三是三线工厂要处理好与当地政府、农村和农民的关系,一个山沟工厂,孤立无援,处理好与农村农民的关系非常重要,要放下“大军工”的架子,逢年过节,主动到政府、村子里走走,拜访拜访,农民有困难,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周边环境稳定,工厂就稳定,企业就发展。在这方面,三线工厂要向丹江口几家军需工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