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外力 提升企业内生发展动力
企业领导尤其是“一把手”的发展意识,有一个引导、培育和接受的过程,主要取决于领导干部自身的学习和实践。但是,恰到好处地利用好外部力量,对强化企业领导的发展意识,也能起到十分有效的推动作用。
在际华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有3项活动对于提升企业内生发展动力,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2008年,际华轻工集团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7亿元,较集团成立前的2006年增长了88.7%,平均每年递增44.35%;实现利润4.89亿元,较2005年增长了3.5倍,平均每年递增64.93%,发展规模与发展速度,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并以其精彩的实践,对“际华企业能不能发展,能不能加快发展”,做出了圆满回答。
通过党课教育,让“科学发展观”在际华轻工集团党员干部中入脑入心
但是,随着际华企业的快速发展和经营规模进一步放大,一部分企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滞胀期”和“瓶颈期”。如果找不出制约企业发展的原因,不破解企业发展的难题,不创新企业经营模式,际华企业就很难继续做强、做大、做优。在这一关键时刻,党中央决定在国有企业中,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使际华轻工集团和企业领导,集中半年时间,系统地接受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冷静思考和查找当前制约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站在全球化经营、市场化竞争的高度,认真寻找破除企业发展难题的对策与途径。
如果说,两年前组织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是第一次树立发展意识,梳理发展思路。那么这一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则是第二次强化发展意识,进一步梳理发展思路,并收到了良好效果。国务院国资委巡视组在栗美霞副书记陪同下,实地调查了解了东北地区几家际华企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效果,连声夸赞“没有想到你们企业的学习实践活动搞得这么认真,这么扎实,效果这么好!”
二、青岛会议看“孚日”。山东孚日集团公司是2008年9月,我和西安3511针织有限公司尉隽董事长、张友梅部长去山东高密考察民营毛巾企业设备时发现的企业典型,走进孚日工业园,气势恢宏的园区,宽敞明亮的厂房,高精尖的一流设备,任务饱满的生产车间,聚精会神的生产工人,整洁高效的生产现场,给我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特别是“孚日”人干事业的大思路、大手笔和大气魄,给我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看完孚日集团的生产现场,听完孚日集团董事长的情况介绍,我很受感动。当年一个小小的大集体毛巾厂,通过民营化改制,企业发展如此之快,效益如此之好,起点如此之高,气魄如此之大,生产订单如此饱满,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值得际华企业学习。考察之后,我确定把际华轻工集团2009年工作会议放在青岛开,主要想利用孚日集团公司这个典型,组织际华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们,通过亲身感受孚日集团在发展上的大思路、大手笔、大气魄,反观际华企业在发展思路、发展气魄、市场开发、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等方面的种种不足。
实践证明,参观孚日集团的效果非常好,使大家开阔了眼界,受到了震撼,得到了启发和鼓励。一致反映做企业、干事业,就得像“孚日”集团那样,有做事业的大气魄、大思路。
三、举办优势企业发展论坛。随着际华企业发展步伐的加快,际华企业中涌现出了一批发展势头好、发展步子快、经济效益好的企业,特别是利润在1000万元以上的利润大户明显增加,一部分企业的利润超过3000万元,最好的达到5000万元,一个百轲竞流、你追我赶的发展氛围,正在际华企业中形成。为了引导效益一般的企业迎头赶上,2007年11月,我和领导班子商量,举办了一次优势企业发展论坛,组织3502、3514、3515、3521、3522、3526、3534、3537、3542、3543等一批优势企业的董事长或者总经理,借用发展论坛这个平台,畅谈这些年对发展的辩证思维和体会,在开拓市场、提升研发、推进改造以及调整产品结构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优势企业董事长们的精彩发言和现身说法,对于当时利润在五六百万元左右徘徊的企业,触动很大。论坛上的气氛,给我一个明显感觉,就是许多效益一般化的企业领导,通过这次发展论谈,有些坐不住了。结果到当年年底,又有6家企业利润超过1000万元,进入盈利大户行列。
借助外力,提升了际华企业的内生发展动力。到2008年年底,有25家企业成为盈利在1000万元到5000万元的盈利大户,占际华轻工集团企业总数的69%。竞争意识、发展意识的进一步确立,使际华轻工集团和际华企业,在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稳当当地站住了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