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夕阳产业 只有夕阳产品

没有夕阳产业 只有夕阳产品

际华轻工集团成立后,总能听到有人抱怨:企业效益不好,自身经营是一个方面,主要是我们所处的行业不好。

不能说,这些抱怨没有一点道理。

我倒觉得,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产品。企业效益不好,主要问题出在自身经营管理上,出在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市场变化上。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换代产品层出不穷,产品更新之快,让人目不暇接。问题是,我们的企业研发创新意识薄弱,产品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已经被社会和市场逐渐抛在了后头,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

亡羊补牢未晚,只要紧紧地抓住优化订单结构、推进产品结构调整不放松,际华企业的市场“危局”仍然可以得到化解。

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我和际华轻工集团公司的领导们,始终扭住优化订单结构、推进产品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不放,从抓“饥不择食,订单通吃”到“挑着吃,吃精食”,再到对销售人员实行产品订单“高毛利率高提成,低毛利率低提成,没有毛利率不提成,毛利亏损要倒扣”的激励约束机制,3年多时间,使企业的订单结构和产品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再加上军队换装,产品的毛利率明显上升。

到2006年年底,际华轻工集团的服装、纺织、印染、皮鞋、装具和物流行业,由于不断优化订单结构,推进产品结构调整,企业全部实现扭亏为盈,生产经营形势明显改观,唯独剩下胶布鞋行业仍然在亏损。而胶布鞋行业是际华轻工集团中市场化程度最高,对军品依存度最低的一个行业,由于长期忽视产品结构调整,也是亏损时间最长、最持久的一个行业。几个胶布鞋企业我都跑过,亏损原因很清楚,问题就出在产品结构上,产品档次太低,盈利产品太少,多数企业几乎没有赚钱产品。

与胡福生董事(左一)在襄阳新45印染有限公司张艳董事长(右一)、殷汉平书记(左二)陪同下,调研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情况

我心里明白,在整个际华轻工集团,尤其是胶布鞋行业,对于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加快推进产品结构调整,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和麻痹大意。

2007年3月1日,际华轻工集团“制鞋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在会议上,我明确提出: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产品。胶布鞋行业之所以长期亏损,问题就出在产品结构上。

我说:“回顾上世纪80年代,制鞋企业一度是整个军需企业中最风光的企业和盈利大户,无论是皮鞋企业还是胶鞋企业,经济效益都不错。一段时间,军警靴在全国风靡一时,‘巡洋舰’‘强人’‘皇家’‘神行太保’品牌成为地区性的名牌产品,‘强人’品牌被评为全国‘十大真皮鞋王’。胶鞋企业也是一样,解放鞋一度热销到客户上门排队取货,有时甚至等上一个星期都拿不到货。我在部队当兵的时候,解放鞋是高档礼品,回家探亲送谁一双解放鞋,收鞋的人都会感到荣耀。由于产品结构调整没有跟上,产品研发创新没跟上,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的皮鞋企业、胶布鞋企业经过短暂辉煌后,开始衰落了,多数企业成为军需企业中的亏损大户。 ”

2003年年初我刚到集团时,5家皮鞋和毛皮企业及除3537工厂以外的所有胶布鞋企业,几乎家家都在亏损,几家皮鞋企业每家平均亏损三四千万元。问题出在两个方面:一是产品创新没有跟上市场变化。军警靴曾经风靡一时,随着改革开放和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更适合年轻人消费的鞋类产品出现了,我们却没有及时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畅销产品成了滞销产品。二是市场营销上出了问题。当时军警鞋靴市场销售非常红火的时候,我们的销售只是定位在军人服务社,没有及时地进入民品市场,尤其是“强人”品牌评为全国“十大真皮鞋王”,最有条件进入民品市场,却没有抓住机会。胶布鞋企业的教训更为惨痛,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去郑州3519工厂搞扭亏增盈调研,发现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工厂前期扶植了一批乡镇企业搞贴牌生产,由于转让了销售权,市场上没统住,结果让这些乡镇小厂采取低价竞争的策略,把工厂的市场份额给挤掉了,工厂因此陷入了亏损。

如何改变现状?根本的出路在于,推进市场细分与产品结构调整。我算过一笔账,集团胶布鞋企业的年生产能力是1.4双,年销售收入12个亿,平均每双鞋只有8块多钱。如果把产品结构调整好,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一倍,不用增加生产能力,胶布鞋企业每年的营业收入就是25至30个亿。近几年胶布鞋行业一直在整体亏损,充分暴露出产品结构上存在的严重问题。

怎么办?我要求大家畅所欲言,集思广益。讨论来讨论去,一致认为有两条必须抓住:一是加快科技创新,推进产品结构调整,产品的市场定位一定要准;果断引进科技概念、民俗概念和功能概念,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善于发现和挖掘产品亮点、卖点和增长点;根据产品特性细分市场和消费群体,坚持营销结构、研发结构、生产结构三管齐下,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二是要利用好1.4亿双的生产规模,结合产品结构调整,在改进包装、产品定价上做文章。际华轻工集团每年1.4亿双的销售规模,在全国胶鞋市场上占有一定的话语权。社会在发展,物价在上涨,人们的需求在提高,我们不能死守着一个产品、一个价格十几年都不动。

我给大家算了一笔账:1.4亿双鞋的生产规模,结合产品结构调整和改进产品包装,一双鞋涨3毛钱,每年就能增加盈利4200万元,胶鞋行业就能整体扭亏。如果涨1块钱,每年就能增加盈利1.4个亿,这就是规模效益。当然,我们不能乱涨价,要与产品研发和产品结构调整相结合,在产品款式上推陈出新,多研发生产一些款式新颖、档次较高、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同时价格调整也要紧紧跟上。企业毕竟不是慈善机构,做产品必须要盈利。杨照明董事对于胶鞋市场有经验,我决定由杨董事负责牵头,务必在两三年内取得实质性突破。

这次会议对于胶布鞋企业很有触动,各家胶布鞋回去以后,在研发创新和结构调整方面很努力。到年底,胶布鞋行业终于“鲤鱼翻身”,彻底摆脱亏损,首次实现了整体盈利。

际华轻工集团推进产品结构调整成效明显,2008年荣获中国纺织协会“新产品开发贡献奖“。范建设副总经理(左五)在颁奖大会上

我没有就此歇脚,围绕产品结构调整,提出在整个际华轻工集团开展“两增、两限、两停”活动:

一、增盈、限平、停亏。就是增加盈利产品生产,限制盈亏持平产品生产,停止亏损产品生产。依据企业毛利率台账,从市场、生产两个环节下手,对营销部和生产车间进行双重考核,逐步把高毛利率产品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做大,加快对亏损产品的淘汰力度,让产品结构调整,成为企业提升盈利水平的利器。

二、增畅、限平、停滞。就是增加畅销产品生产,限制平销产品生产,停止滞销产品生产。这样做的目的,也是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减少库存产品积压,加快应收账款回收和流动资金周转。

有一次,我去企业调研,有家企业的销售副总对我说:“董事长,你的‘双增、双限、双停’好是好,但是营销人员的压力太大了。”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压力大是好事情,‘铁人’王进喜说过,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不进步,营销人员有压力,距离效益好转就不远了。何况,营销人员现在是高提成、高收入,要对得起自己的哪份责任。”

“增盈、限平、停亏”和“增畅、限平、停滞”,一度成为际华轻企业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参与市场竞争和提高企业盈利水平的两把尖刀和利器,有效推进了各个行业的产品结构调整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