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的故事
法门寺位于扶风县北10千米处的法门镇,和法门中学同在一个镇上。法门寺的东边就是法门中学,寺院与我们学校紧挨着。我们67届乙班的教室就在学校最西端,与法门寺只隔了一堵墙。
法门寺的宝塔巍峨挺拔,高耸云端。在春暖花开季节,更是当地的一道亮丽景观
扶风县的地形呈北高南低走势。小时候,我去过几次县城,从县城东北面的那道大坡爬上来,大老远就能看到巍峨挺拔、高耸云端,向西稍稍有点倾斜的法门寺塔,在蓝天白云和中观山的映衬下,法门寺塔显得更加高大挺拔,巍峨雄浑,既成为当地一道亮丽景观,也成为关中地区一座著名佛教寺院和重要地标物。夏天天长了,天黑得晚了。处于好奇,晚饭后的课余时间,我们几个同学经常一起相约,走进法门寺院,东瞧瞧,西看看。毕竟,这个神奇的寺院从来没有进去过。
去法门寺院的次数多了,从方丈、和尚和居士们的口中,我们慢慢地了解和知道了有关法门寺的一些传说和历史故事。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距今约已有1700年的历史,在陕西关中,素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
法门寺当年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 释迦牟尼佛灭度后,曾将遗体火化成舍利。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分成8.4万份,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其中中国国内建塔19处,法门寺是第五处。
历史上,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曾扩建过一次“阿育王寺”,并于元魏二年首次开塔瞻礼舍利。隋文帝开皇三年改称“成实道场”。
到了唐代,从皇宫到民间,普遍崇拜佛法。唐高祖武德七年,李渊敕建“阿育王寺”,改名“法门寺”。唐贞观年间,曾三次开塔瞻仰舍利。原塔俗名“圣冢”,后改建成四级木塔。高宗显庆年间修成瑰琳宫二十四院,法门寺规模宏大,极为壮观,据说仅法门寺的和尚就达3000多名。
此后,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舍利。每次迎送声势浩大,轰动朝野,皇帝带头顶礼膜拜,等级之高,绝世仅有。据史书记载,法门寺“三十年一开,则岁丰人和,平息干戈,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年丰人和”。
咸通十五年大年初四,唐僖宗李儇最后一次贡送佛骨时,按照佛教仪规,将佛指舍利及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封入宝塔地宫。
唐代帝王们笃信佛法,对舍利虔诚供养,使法门寺一度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家寺院”,举世仰望的佛教圣地。法门寺佛塔也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
到了宋代,法门寺承袭了唐代“皇家寺院”的宏阔气势,恢复到最大规模。当时仅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即可日浴千人。宋徽宗曾手书“皇帝佛国”四字刻于山门之上。
金元之朝,法门寺仍为“关中名刹”,“藏经碑”中有寺僧抄写大藏经5000卷的记载。金人也刻“诗碑”盛赞法门寺塔“三级风檐压鲁地,九盘轮相壮秦川”。
直到明清以后,法门寺才逐渐衰落。明隆庆三年,历经数百年的唐代四级木塔轰然崩塌。
万历七年,为了弘扬法门寺的风水,法门寺当地有两个名叫杨禹臣、党万良的民间绅士,带头捐资修塔,耗工近30年,建成了八角十二级砖塔,塔高47米,塔身雄浑挺拔,极为壮观。
清顺治年间突发地震,塔体出现倾斜裂缝。
到了民国二十八年,在爱国志士朱子桥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晚清以后最大规模的修缮。
在我们那一带,信奉佛法的信徒和老百姓们,对于法门寺更是顶礼膜拜。在老百姓眼里,法门寺就是保佑老百姓风调雨顺、年丰人和的保护神,地位神圣,不可侵犯。
法门寺的布局结构也很有特点。从法门寺中门进去,是前殿,里面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前殿后面就是法门寺宝塔,塔身正面刻有“护国真身宝塔”六个大字,塔高12层,每层8个角,二层以上有96个角、88个窑窝,每个窑窝里都供奉着一尊佛像。96个角上有96个风铃,每当微风轻轻吹过,96个风铃叮叮当当作响,形成一种美妙动听的寺院特有音乐。夜深人静时,叮当作响的风铃声连周边三五里地的老百姓都能听到。
上初中的头两年,我每天听着法门寺宝塔上传出的叮叮当当的风铃声上课,下课,吃饭,散步,玩耍。风铃声听久了,听惯了,如果一天听不到风铃声,我的心里就会空落落的。
法门寺宝塔的后面是后殿,也叫大殿,里面供奉的是东西南北中“五面佛”。
在佛殿门口的一块石头上,有两个浅浅的窝痕。据说是明朝时期,陕西关中地区的一名民间烈女宋巧娇,趁大司仪太监九千岁刘瑾公公陪同明太后到法门寺降香,冒死下跪、喊冤告状的地方。据说由于宋巧娇久跪不起,才把大殿前的石头跪出了两个膝盖窝。后来到此参观的人只要看到两个膝盖窝,都要用脚尖去蹭蹭这两个膝盖窝,使得两个膝盖窝越蹭越深。我分析,两个膝盖窝只是个传说,不是跪出来的,而是后世来法门寺的人们反反复复地用脚尖蹭出来的。
由此,宋巧娇到法门寺告状,就成为一段在陕西关中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凄美故事……
宋巧娇是关中老秀才宋国士的女儿,宋国士不善经营生计,家道陷入困顿,无奈之下,只有将小儿子宋兴儿送到地保财东刘公道家里当仆人。
一天上午,孙寡妇家年轻貌美、活泼可爱的小女孙玉姣坐在家门口做女工,与风流倜傥的富家子弟傅朋偶然相遇,两人一见钟情,互生爱慕。年少轻薄的傅朋便以买鸡之名主动上前与孙玉姣搭话,故意留下玉镯为信物,想试探孙玉姣的态度。这一切被躲在树后的刘媒婆看在眼里,热心而又贪财的刘媒婆拿去孙玉姣的一只绣鞋,答应为孙玉姣前去说媒提亲。不慎绣鞋被刘媒婆自幼混迹江湖、恶贯满盈的儿子刘彪偷去,谎言孙寡妇状告傅朋调戏其小女,想讹诈傅朋一笔钱财,被地保财东刘公道看见,当场阻拦。
玩世不恭的刘彪当晚欲到孙家骗奸孙玉姣,误将临时走亲访友、当晚住在孙玉姣房中舅父舅母杀害。处于记恨刘公道中途挡道,刘彪故意将两个人头丢在刘公道院中,想栽赃陷害。刘公道发现后怕惹上人命官司,让宋兴儿将人头丢进后院枯井,又怕宋光儿对外走漏消息惹祸上身,便将宋光儿杀死一并推入枯井。
第二天,孙寡妇上报官府,弟弟、弟媳走亲访友时在家中被人杀害,眉坞县令赵廉在公堂上看到孙玉姣身戴玉镯,反复询问后,认定这是一起奸杀案,孙玉姣和傅朋被屈打成招,县令赵廉确定将孙玉姣和傅朋二人收监。
地保刘公道又前来报案,说宋兴儿盗走家中财物逃逸。县令赵廉刚愎自用,认为自古奸盗连环,认定宋兴儿是杀人凶手,连夜拘捕宋国士,命其交出宋兴儿。宋巧姣对此事心存窦疑,认为弟弟年龄尚幼,不可能做出如此伤天害理的事情,就利用和案情相关人接触的机会,多方打探案情,使案情真相基本大白。
为惩治地痞恶棍,保护父亲小弟,同时帮助傅朋与孙玉姣申冤,宋巧姣趁明朝大司仪太监九千岁刘瑾陪同皇太后到法门寺降香之际,机智勇敢,巧用心思,在法门寺佛殿前久跪不起,冒死替弟喊冤。明太后见此女用心虔诚,确定受理此案。在佛殿中,宋巧姣将前因后事细说一遍。九千岁刘瑾受太后嘱托,命眉坞县令赵廉重新复查此案。赵廉派人抓到刘彪和刘公道等人审问,两人和盘说出实情,杀人案情真相大白。最后眉坞县令赵廉奉命将刘彪、刘公道判决处斩,刘媒婆杖三十,宋巧姣裱孝女,太后恩赐宋巧姣、孙玉姣与傅朋三人成婚。
宋巧娇告状的故事发生在法门寺,艺人们根据以上故事情节,编成秦腔大戏《法门寺》,成为上百年来在陕西关中一带久唱不衰、脍炙人口的经典戏曲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