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贫的农村生活

清贫的农村生活

农村的生活条件清贫、艰苦,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从小不仅要经历劳动锻炼,还要经受农村清贫生活的磨砺,有时候还要经受饥饿的考验。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陕西关中地区由于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的生活一般都很清贫。一年到头,农民家庭早晨一般是喝玉米糁子,吃一半个黑面馍馍,中午吃面条、面片,晚上喝稀面汤或者糊汤,只有干活的大人,中午、晚上才能吃到一半个黑面馍馍。

那时候,白面馍馍是稀罕物,只有过春节和家里招待客人时才能吃到。

陕西关中地区的人平时不怎么吃菜,家家户户没有自己种菜的,大不了在路边上、地头上种一点南瓜。到了南瓜成熟的季节,家家户户都吃南瓜。在农村,吃南瓜,一是可以当菜吃,二是可以顶粮食。小时候,由于粮食紧缺,农村一度提倡“瓜菜代”,南瓜就成为“瓜菜代”的主打菜。另外,生产队每年分给村民的食用油非常少,每人每年就几两油,除去菜籽油,就是棉籽油。平时除去家里来客人,极少能吃到用油炒的菜,每天三顿饭都是水煮菜,既没有味道,更激不起食欲。

印象最深的是母亲经常把南瓜切成碎块,每天中午和面条煮在一起吃,晚上又和汤煮在一块。这种水煮南瓜吃长了,吃久了,要说多难吃就有多难吃。以至于到后来,我最不爱吃的就是水煮南瓜面,一端上碗,心里就烦得慌,有时宁可饿一顿,也不愿意再吃水煮南瓜面。

父亲母亲为此经常劝我,孩子,别挑拣,农村穷,就这种生活境况,生产队一年给每个人分不了几两油,那里能顿顿炒菜炒南瓜吃,水煮南瓜面条虽然不好吃,但是,总比1960年遭受自然灾害时饿肚子要强吧!

想想也是,在我9岁的时候,赶上了1960年陕西关中的一场旱灾。那一年,老天爷连续6个月没有下雨,夏粮颗粒无收。到了秋天,天气依然干旱,没有下过一场透雨,秋粮也大幅减产。虽然县里免去了农民的公购粮任务,但家家户户的家底都不厚,凭分到手的那一点秋粮,根本维持不了一家人的生计。

从那一年冬天开始,饥荒在一些家庭就陆陆续续出现了。没有粮食吃,大家就吃野菜,有的家庭甚至吃上了榆树皮。我们家,由于母亲平时生活节俭,比较仔细,虽然没有出现断顿,但每顿饭都是以稀汤为主,只有每天干重活的父亲和大哥每顿饭才能吃一个用麸皮、玉米面糁子和蔓筋根混在一起蒸的粗粮粑粑。我和三妹小,不干活,每天我们两个人只能合分一块粗粮粑粑。

那一年,从早到晚最大的感受就是肚子饿,身上没有力气。

到了第二年春天,农民们把地里头能吃的芨芨菜、刺芽菜、楛楛菜和苜蓿挖没了,树上能吃的榆钱、洋槐花摘完了,多数人家把玉米芯磨成粉都吃了,但家家户户依然是食不果腹。饥荒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夏粮下来以后,缺吃少粮的现象才得到缓解。

这场饥荒虽然持续的时间不长,但它让我痛彻心扉地体会到了农村和农民生活的清贫、艰辛和不易。

小时候,黄牛是关中农村的重要家畜,耕地、犁田、运粮,全靠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