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队锻炼思想收获

连队锻炼思想收获

就在我的车在橡皮山抛锚、从格尔木返回西宁后不久,汽车76团司令部军务股的一纸调令,把我从2营6连调到团部开小车。

消息传开,连队的老兵、新兵们都投来羡慕的目光。有的老兵直夸我的运气好。

王根成连长找我谈话:“刘三省,你好福气,我当兵12年,至今仍在连队里混,你下连刚刚1年,就调到团部给团首长开小车去了,你的命咋就这么好?”王根成连长幽默地和我开着玩笑说。

我心里明白,这是刘和成政委关心关照的结果。听王福海副连长说,刘政委上一次坐我的车去格尔木,就是想考察我开车的技术怎么样。尽管我的车在橡皮山抛了锚,听说刘政委对于我的开车技术还满意。

“到了团部,一定要好好干。给团首长开小车,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同时,要细心,要勤快,要长心眼,照顾好团首长,平时要把车擦得干干净净的,让团首长坐着舒心。以后有事没事,多回咱们6连看看,不要给团首长开上了小车,就忘记了你曾经是咱6连的兵。”王根成连长具体细心地交代我。

“请王连长放心,我不会给咱6连丢人的,我会永远记住,我是从6连出来的兵,永远是您王连长的兵。”我毕恭毕敬地给王连长敬了一个军礼。

王根成连长听了我的一番话,非常高兴。

两天后,连里派人把我送到了团部小车班。

团管理股分管小车班的王管理员先安排我住下,小车班的宿舍就在团首长宿舍的最西边,出车时方便首长叫。

王管理员对我说;“团部小车班有3辆小车,一辆北京吉普,两辆嘎斯69,还有两辆大车,一辆解放,一辆嘎斯51。这些车都是汽油车,你刚从连队上来,开的是柴油车,由柴油车转换为汽油车,要有一个熟悉和适应过程。现在嘎斯51没有人开,你先开一段适应适应,等今年老兵复员工作结束后,腾出位置你再开小车。”

“谢谢王管理员,我服从领导安排。”

“那下午上班后,你就把嘎斯51车先接过来。”

“是!”王管理员是个老同志,我恭恭敬敬地对王管理员敬了一个军礼。

嘎斯51车是个2.5吨的载重车,团机关小车少,机关干部平时外出办个事,买个啥东西,一般都是坐这辆车。从此,只要有事,我就开嘎斯51车,拉着机关干部出去办事,或者外出拉点东西。

乍一离开连队,来到团机关,还是有一点不太适应。团机关好是好,但是我还是有点怀念连队的生活。

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在连队,苦是苦,也遭了不少罪。但是,一年来,连队给予我的东西很多很多,尤其是精神层面的一些东西,会成为我一生一世的人生财富。

一、吃苦。要说连队苦不苦,的确苦。说这话也许有人不信。在常人眼里,汽车兵多舒服,一出门,四轮驱动,连脚都不沾地,多舒服,多神气,怎么能说苦呢?其实,在青藏线常年执勤的汽车部队,是非常辛苦的,尤其是像我们汽车76团开柴油车的连队,就更辛苦。

先说脏。汽车兵常年跟汽车、跟油打交道,只要往发动机上一爬,或者往车底下一钻,身上的衣服从来就没有干净过。尤其是在执勤途中汽车出点故障,特别是遇到换个变速箱,换个油底什么的,车上车下地爬来钻去几个来回,就会搞得你浑身上下、满头满脸都是油,都是灰,即便你随时洗,也会随时脏。到了冬天,团里一般每年要为柴油车连队的司乘人员增发一套棉衣棉裤做工作服,可是几趟执勤下来,工作服就会变得又脏又油。每天早起,驾驶员们一般都要用火烤发动机的进气管,烤油底,烤前后差速器的压包,但连队不配发点火用的棉花棉布一类东西,驾驶员们就只好从棉衣棉裤上撕出棉花来点火,一个冬天下来,棉衣棉裤上的棉花几乎全被撕光了,工作服就会变得又脏又油又破。所以,在连队,大家平时不怎么穿制式军装,也脏不起,只要连队一出发,大家穿的都是工作服,只有在正规的场合,才穿制式军装。

再说冷。在青藏线执勤,一年四季除去夏天,有三个季度的气候都比较凉,比较冷,到了冬天,天气更是冷得要命。一到冬天,大家都怕跟车队出发,怕上路执勤,因为冬天天气太冷,汽车不好发动。每天早晨,驾驶员特别是新兵学员必须早早地爬起来,到车场生火烤发动机的进气管,用火盆去烤油底,再把汽车发动着,预预热,然后又去烤前后差速器的压包,做汽车出发前的各项准备。由于天气太冷,手脚冰凉,又不灵便,日复一日地做这些工作,会让人感到发愁,感到畏惧。如果赶上车况差一点,大冬天在路上抛几次锚,就更是倒霉透顶了。在天寒地冻、寒风料峭中修理车辆,冻伤脸、冻伤手、冻伤脚的概率很高,是经常发生的事情。所以,在青藏线常年执勤的汽车兵中流行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冬天跑拉萨。”

二、忍耐。青藏高原,天寒地冻,高山缺氧,茫茫戈壁,飞沙走石,气候多变,干旱少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是对青藏高原青海一侧生态环境的生动写照。常年在异常艰苦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工作,没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忍耐精神,是很难坚持下来的。从西宁到格尔木,平均海拔在3000米左右,途中经过的日月山、橡皮山、驼驼山,海拔都大在4000米以上,一般人从内地到西宁,再到格尔木,沿途都会有高山反应,例如嘴干、鼻子干、流鼻血、头疼等,但尚可承受。而从格尔木到拉萨,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高山反应非常厉害,到了纳赤台、不冻泉、沱沱河,由于海拔陡增到4500米以上,高山缺氧,空气稀薄,多数人都会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和嘴唇发紫等现象,到了唐古拉山,还会产生头好像要炸了一样的感觉。

刚刚下连队半年多,有一次我随连队跑拉萨,半途中汽车抛了锚,到了唐古拉山兵站天色已黑,当晚我们只好住在了唐古拉山兵站。虽然,那还是夏天,但是山上非常冷,晚上睡觉时由于高山反应大,我们都是穿着皮大衣、戴着皮帽子睡的觉,第二天一起床,就赶紧开着车下山了。到了西藏境内,自然条件虽然比青海一侧要好,但是,由于海拔高,高山反应也很明显。在青藏线,由于高山反应大,气候变化大,一会儿刮风,一会儿下雪,体质弱一点的人就容易感冒,一感冒,得肺水肿的概率就比较大,一旦得上了肺水肿,如果救治不及时,就会有生命危险。那些年,每年新兵进藏和老兵出藏,由于得肺水肿死人的情况经常发生。就凭这一点,常年在青藏线执勤的汽车兵们,如果没有坚韧和忍耐,就很难坚持下来。

还有,汽车部队常年在青藏线上执勤,一年365天,在部队营区呆的时间很少,大部分时间都在路上。那时候,通信条件差,和家里人联系主要靠书信,可是汽车兵们从来没有及时看到过家信,等从格尔木或者拉萨执行任务回来,家信已经到连队半个月甚至1个多月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长年累月地过着这样一种飘忽不定的生活,也是需要牺牲、忍耐和奉献精神。

三、悟性。汽车兵属于技术兵种,在部队,汽车驾驶员的培训,通常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在司机培训队接受系统培训,司机培训队是部队培训驾驶员的专门训练机构,送进去的时候还是学员,经过半年左右的专业培训,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实习驾驶员。但是在连队,有这种机会的人少之又少。二是以老带新,跟车培训。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汽车团,大部分驾驶员是通过第二种方式培训出来的。这两种培训方式的根本区别在于,第一种方式是靠教练员讲课和手把手地教练来培训驾驶员,而第二种方式就是跟车学习,老驾驶员讲得少,做得多,主要靠学员在实践中去悟。我的体会,悟的方式可以归纳为三个字:看,想,记。

看,就是用眼睛多看多观察,看老驾驶员的每个动作,看驾驶员手与脚的配合运用,尤其是观察方向盘、油门、刹车、离合器的应用技巧,观察驾驶员在各种复杂路况上对各种复杂情况的处置方法。

在青藏线,遇上道路湿滑翻浆,车开不过去,大家只有下车一块儿推车

想,就是用脑子仔细琢磨,琢磨每一个驾驶动作,琢磨方向盘、油门、刹车、离合器的配合应用,琢磨对各种复杂情况的正确处理方法。

记,就是用心去记,记动作要领,记判断与排除各种故障的方法,记沿途的每一段公路的具体路况,以便提前准备,及早处理。

下连队后,我慢慢地发现,凡是悟性好的人,用心观察、用心琢磨事的人,驾驶技术往往提高就快,就会事半功倍。否则,悟性不好,在提高驾驶技术方面就会总比别人慢半拍。我的悟性,就是在跟车实践中慢慢培养出来的。

四、服从与尊重。部队是一个组织严密、层级清楚、用铁的纪律做保证的武装组织。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尊干爱兵,官兵团结是确保部队“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思想和组织保证。在基层连队,连长、指导员是最高军政首长,副连长、副指导员服从连长、指导员,排长服从副连长,班长服从排长,战士服从班长,是必须的、无条件的,没有任何讨价还价、说三道四的余地。在汽车部队,还有一条,就是新兵学员在驾驶技术、行车安全方面要绝对服从老兵师傅,虚心向老兵师傅学习、请教。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驾驶技术,确保行车安全。在团文艺宣传队的时候,大家松松垮垮惯了,一级服从一级的意识不怎么强,只有在新兵连和下连队以后,服从意识才慢慢地培养起来了。作为一个军人,做到无条件服从非常重要。

尤其是在连队,尊干爱兵、官兵团结很重要。一个部队的战斗力从哪里来?除了靠铁的纪律,就是靠团队精神。而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官兵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关心。作为一名战士,不仅要尊重干部,而且要尊重同级,战士与战士之间也要相互尊重。一个人只有学会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人与人之间缺少了尊重,团队精神就很难培养起来。这样一些做人的道理,正是我在连队与连队领导、连队同事和战友们在一年多的相处中,慢慢地学会和琢磨出来的。

每每想起这些,我的心里总会对6连涌起着一种莫名其妙的留恋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