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起点整合研发资源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产品创新的日新月异,使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进而推动了企业间的竞争升级。
企业竞争方式已经由最初的产品竞争、营销策略竞争演化为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
实践证明,抱残守缺,固步自封,企业面临的命运只有失败与淘汰。唯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构建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披荆斩棘,所向披靡。
对于这样一个道理,是我和集团公司其他领导经常性反复强调的一个问题。经过新兴铸管集团的两次科技大会,尤其是各个企业在参加地方行业服招标中的惨痛教训,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们开始接受这个道理了。
但是,作为原来总后勤部军需生产部的老人,我清楚军需企业研发创新的缺失和薄弱,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体制原因。
这些分别成立于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老牌军需企业,一组建就是个纯加工型企业,军装、鞋帽、被褥都是由军队出设计,供材料,拨资金,企业只管做产品。质量好,保工期就算是万事大吉,从来没有市场开发和产品研发这一说。那时候,军需企业由总后军需生产部管理,军需生产部下面也有一个军需生产技术研究所,但不是搞产品研发的,而是专门研究军需品生产的工艺技术。改革开放以后,国有企业开始转型找市场,搞研发,军需企业由于有一些军品任务支撑着,勉强能过日子,依旧维持着过去的加工型的生产模式。只是有些民品和外贸生产起步早的企业,开始成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但也是凤毛麟角。
因此,我觉得在际华企业成立研发机构,推进自主创新,要允许企业有一个认识和提高的过程。同时,确定实施“三步走”战略。
一、组建研发机构。要求企业适应市场要求,迅速搭建研发机构,配强研发队伍,选好科技带头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适度增加研发投入。从2003年到2007年,际华企业几乎用了5年时间,基本解决了搭建研发机构,充实研发队伍问题。到2007年年底,有32家企业成立了独立的研发机构,20家企业对研发机构进行了充实调整,5家企业研发机构成为省级技术中心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同时,多数企业建立了研发长效投入体制,研发资金投入由过去的不足营业收入的0.3%提高到了1%。这对于际华企业来说,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二、明确研发方向。要求企业研发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为目的,以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为抓手,用产品研发带动产品结构调整。到2008年年底,企业研发成功和正在研发的新产品达到2098项,有552项新产品陆续投产,新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6.5亿元,有力地推动了企业产品结构调整。
三、整合研发资源。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使际华企业的研发创新逐步新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我发现,由于际华企业研发起步晚、起点低,一些企业的研发机构只是满足于在各种招标中排版、打样、报样,始终没有找准研发方向和切入点。还有,市场竞争瞬息万变,让企业各自为政,像散兵游勇一样独立闯市场,搞研发,存在一定风险。必须发挥集团整体优势,依靠集团各个行业中研发工作起步早,成效明显的优势企业做引领,带动整个际华企业的研发创新工作。我先是安排3542纺织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爱玲先后到华为、海尔和国内生产研发规模比较大的纺织服装企业,搞研发体制机制专题调研。在多方面准备的基础上,一个高起点地整合研发资源,组建际华研究院的思路在我脑子里渐渐形成。
在际华3542纺织有限公司考察加强研发机构,提高创新能力的做法和经验。公司董事长张明(右一)、总经理邱卫兵(左二)、党委书记罗时斌(右二)陪同考察
我当时的想法是:在际华轻工集团层面组建际华研究院,主要负责整个集团企业研发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建立研发人才库,外聘国内外技术专家,为企业的研发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当务之急是要组织和协调好各个企业技术专利的筛选与申报。然后,创造条件,逐步把际华研究院转型为名副其实的研发创新实体。在际华研究院下面,按照行业,设立职业装研究所、纺织印染研究所、皮革皮鞋研究所、职业鞋靴研究所和装备装具研究所,5个专业研究所分别设立在3502、3542、3515、3537、3521等一些研发起步早、研发力量强的行业龙头企业,把各个企业的研发中心从行业角度变成研究所下面的专业研究室,从企业层面仍然是企业自己的研发中心,实行研发业务“双重”领导。同时,根据市场需要,在5个专业研究所分别设立功能材料研究室和工艺研究室,共计设立48个专业研究室。
就上述想法,我首先与赵卫生副书记、王兴智总经理助理和李爱玲总工程师进行了充分协商,听取了际华轻工集团其他领导的意见,大家的认识基本一致后,我和刘明忠董事长交换了看法。刘明忠董事长一听很高兴,他说:“刘总,这是件好事情,你们抓得对。提点意见,把际华研究院改为际华研究总院,把下面5个行业研究所改为行业研究院。你们好好准备,召开成立大会时搞隆重一点,把声势造大一些,我到时候一准参加。”
刘明忠董事长的一番表态,给大家很提神。我安排由赵卫生副书记牵头,王兴智总经理助理和李爱玲总工程师参加,开始筹备组建际华研究总院的事情。
上下认识一致,一切准备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
2008年6月6日上午,际华研究总院成立大会在丰台总部基地际华轻工集团总部召开。四楼大会议室,主席台后面的蓝色背板的左上角是际华轻工集团的标识,正中间“际华研究总院成立大会暨揭牌庆典仪式”的会标,清晰醒目。会议室里放着轻松舒缓的歌曲,际华轻工集团36家企业研发机构的负责人,集团机关的工作人员开始入场。
际华研究总院成立,标志着际华轻工集团高起点整合研发资源,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上午9点,“际华研究总院成立大会”开始。会议由我亲自主持,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局王晓齐局长、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杜玉洲会长、总后军需物资油料部康克勤副部长、新兴铸管集团刘明忠董事长出席会议,对际华研究总院成立表示祝贺,分别发表了重要讲话,为际华研究总院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从北京、天津相关科研机构和大学聘请的际华研究总院理事会成员,出席了上午的成立大会。
成立庆典隆重而热烈。
际华研究总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下午2点,际华研究总院第一届理事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各位理事对于际华轻工集团的研发创新工作积极建言,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按照会议决议,3个月后,际华轻工集团2008年至2010年科技创新规划正式出台。际华轻工集团的研发创新工作开始扬帆起航。
际华研究总院的成立,促进了际华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特别是科技专利申报,有了明显突破。际华研究总院成立前,2007年整个际华轻工集团的授权专利只有20项,80%的企业没有申报过专利,2009年授权专利增加到了120项,2010年猛增到211项,多数企业尝到了科技创新的甜头,看到了研发创新的希望。
整合研发资源,加大科技创新,大大提升了际华轻工集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009年6月, “首届中国企业创新活动日暨2009中国企业创新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期间举行了“2009中国最具创新业力企业”“2009中国优秀创新企业家”颁奖盛典。际华轻工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联想集团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被授予“2009中国最具创新力业”称号。全国工商联合会第八届名誉主席、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孙孚凌,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王文元等领导为获奖单位颁奖。栗美霞副书记代表际华轻工集团公司出席会议并上台领奖。
栗美霞副书记在“2009中国最具创新业力企业”颁奖大会上
2009年7月,“2008中国企业自主创新TOP100评选发布暨首届中国企业自主创新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批准,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从2008年9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主题,进行了为期近一年主题性调研, 成立了由 国家部委领导、专家学者组成的企业创新能力评审委员会,通过建立一套评价数学模型和指标体系,对企业的研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价值提升能力、组织管理能力4个要素、40项指标进行了定量分析,完成了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
际华集团由于坚持以自主创新助推企业发展的科技战略,推动了集团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逐步显现。2008年,集团参加了9项国家标准和60项行业标准的制定;取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120项,其中发明专利32项;研制开发3400多个新产品,批量投产640个,新增销售收入16.32亿元;集团拥有1家国家级检测中心、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副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通过整合内外科技资源,发挥协同效应,促进集成创新,提高了际华品牌的知名度与竞争力,以骄人的业绩,入围“2008中国自主创新TOP100企业”,位列49位。
真是好事连连。2009年8月,“中国百佳创新示范企业暨2009中国优秀创新企业家表彰大会”在北京中苑宾馆举行,大会以“推选创新之星、宣传创新企业、展示创新成果”为主题,推选出100家“创新之星——中国百佳创新示范企业”。际华集团股份公司凭借2008年度在提升品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丰硕成果,再一次荣获“中国百佳创新示范企业”荣誉称号。
2009年,际华集团先后荣获“中国企业自主创新TOP100企业”“中国百佳创新示范企业”和“中国最具创新力企业”,进入国内自主创新先进企业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