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总后勤部机关大院
最后分配结果,只有华忠宽、孙兆浩、王兴涛、张建军、王行一、王立合、陈运高和我8个人分配到了总后勤部机关,全部分配在各个二级部,我和陈运高分在了工厂管理部政治处。其他55个人根据个人意愿,特别是照顾夫妻分居,分配到了北京及京外主要大城市的各个后勤院校。
在总后第二期青年干部培训队的63名干部中,我们8名干部最终能分配到北京总部机关,是非常幸运的。
按照学校规定的报到时间,我们8个人结伴而行,于1979年7月中旬一起去总后勤部机关报到。
3年前,我在青藏兵站部司令部当参谋的时候,曾经在河北清风店参加了一期全军汽车部队防原子培训。培训结束后,总后车船部把总后系统的几个干部接到北京,玩了几天。因此,对于北京和总后机关大院我还是有些印象。但是这一次毕竟是调到了北京,又是进了总后勤部机关,心情还是有些难以自控的小小激动。
总后有关二级部派人到北京火车站,对口接走了我们8个人,直接到各个二级部机关报到。到了总后机关才发现,总后机关的办公区非常集中,各部基本都在一块儿办公,各部的办公楼离得很近。当时的总后勤部工厂管理部和军需部在一个楼上办公,军需部在一楼,工厂管理部在二楼,据说两个部曾经是一个部,军需生产和军需供应是合在一起的。后来军需工厂管理体制发生了变化,军需工厂下放到大军区了,两个部又分开了。负责接我和陈运高的是工厂管理部政治处的张龙云干事,他直接把我们俩带到了政治处张自力主任的办公室。张自力主任是一位新四军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正师级干部,对我们俩非常热情,一再表示欢迎来自基层部队的年轻人到部机关工作。
张自力主任的小女儿张育英也在青海西宁325医院当兵,和我爱人姜淑芝都在生化科。当他知道这些情况后,更是十分高兴。
我们到机关之前,总后首长已经确定把军械部和工厂管理管理部的办公区搬到丰台,两个部的宿舍楼已经盖在了丰台,办公楼正在盖。所以,报到以后,张龙云干事又把我们俩送到了丰台,先安排到宿舍楼住下。从第二天开始,我们俩就跟着工厂管理部机关的班车,每天上午去总后机关上班,下午下班以后,再坐班车回到丰台休息。
几天下来,我对总后机关大致有了一个了解。最大的感受是:
一是总后勤部的办公区非常简朴。原以为,总后勤部是管全军财务的,有的是钱,办公楼应该很气派、很漂亮,没有想到总后的办公区竟然是如此的简朴。除去司令部、政治部、卫生部是个三层楼,其他各个二级部都是二层楼,办公楼的外面就抹了一层水泥,灰蒙蒙的颜色,毫无生气,就连办公室的办公用具也非常陈旧。
二是总后勤部机关的二级部很多,有司令部、政治部、财务部、卫生部、军需部、车船管理部等12个部局,每个部都分管和领导着全军某一方面的后勤业务。几乎每一天,全军到总部机关办事的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总后勤部机关大院整修一新,视野开阔,绿化极好
三是总后勤部的大院大气、幽深、绿化好。大院里绿树成荫,树木参天。尤其是总后机关的大礼堂,很气派,很高档,礼堂的上下两层能坐1000多人,连座椅都是纯皮子的。据机关的老同志讲,总后礼堂是当年周总理批准修建的,在北京的党政军各大机关,除去全国政协礼堂,就数总后礼堂好。看到这样一种办公环境和阵势,当时别提我的心里有多美,也深深感到自己能分配到总部机关工作,是我一生的荣幸。
工厂管理部当时是主管全军企业化工厂和军马场的业务领导机关,编制有办公室、计划处、财务处、技术处、劳动工资处、军需材料处、军马生产处和政治处8个处室,清一色的正师级单位。政治处除去负责部机关思想政治工作,还直接领导北京3501工厂、3603工厂、军需生产技术研究所、总后企业干部学校和呼家楼招待所等几个直属企事业单位的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
政治处人不多,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管组织的是段葆祥,1965年毕业的大学生,为人低调,和蔼可亲,笔头子厉害。管宣传的是周组萱,1966年大学毕业生。管干部的3个人,高永盛负责军人干部,新中国成立前入伍,是政治部年龄最大的老同志;孙启明负责企业干部,是个平时话语不多的中年人;张龙云负责干部档案管理,是1967年的大学毕业生。负责政治部秘书工作的蒙国栋,是1967年大学毕业生。负责机关文化体育的叫杨文绍,也是1967年大学毕业生。还有一个李满生,去年刚刚从第一期总后青年干部培训队分配到工厂管理部政治处,过去是连队指导员,主要负责全军工厂、马场的信访工作。
给我强烈感受的就是工厂管理部机关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人才济济,大学生很多,就这么一个政治处,竟然集中了这么多的大学毕业生,据说其他几个处室的大学毕业生也很多。让我这个连初中都没有毕业的基层干部,很是自卑和自愧不如。
陈运高和我刚刚分配到机关,张自力主任说你们先熟悉熟悉情况,不急于安排具体工作。按照张自力主任的要求,我们开始通过工作途径了解机关情况,去机关几个处室和几个企事业单位走了走,拜见领导,熟悉工作,争取尽快进入状态。由于每天要去总后机关上下班,来回要坐班车,一个星期以后,我和陈运高与部机关的干部慢慢熟悉了。大家对我们两个从基层部队新来的年轻干部都很热情,很客气,我们两人自然也是毕恭毕敬。
总后勤部机关大院礼堂前的毛主席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