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推进职工下岗分流

继续推进职工下岗分流

在军需企业,下岗分流,减人增效,是当厂长的谁也不愿意触碰的一个“雷”。企业亏损,职工收入本来就低,再让职工分流下岗,于心不忍。但是,企业人浮于事和人工成本负担过重的现状,又不得不实施下岗分流,减人增效。

在企业,以工资、奖金、生产生活补贴和“五险一金”所构成的人工成本,是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要占到产品成本的20%左右。企业用人少,人工成本低,盈利空间就大。企业用人多,人工成本高,盈利空间就小,甚至发生亏损。生产能力大,市场订单少,用人过多,人富于事,是军需企业尤其是亏损企业的突出矛盾,也是加大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

新兴铸管集团公司成立后,范英俊董事长高瞻远瞩,很快就看出了军需企业人浮于事的问题,及时在军需企业中推行了下岗分流,减人增效。据说一开始阻力很大。但是,经过反反复复讲讲道理,做工作,这项工作还是迈开了步子。

我负责军需企业扭亏增盈工作后,决定继续推进下岗分流和减人增效。但是,前两年边边角角和明面上的闲散人员能减的都减了,再减人就要进入“深水区”,思想阻力和减人难度更大。

石家庄西山宾馆,清新静谧。

“亏损企业减人增效工作会议”在此召开。来自近30家亏损企事业单位的一把手和人力资源部长10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首先安排减人增效做得好的几家企业,做大会典型发言,对下一步的工作很有启示。

最后,由我做主题发言。我没有讲过多的大道理,只是用我当年在总后生产管理部当局长时,天津6443工厂减人增效的事例说事。

我说,当年6443工厂一度严重亏损,工厂按照国家要求,准备实施减人增效。事情好说,做起来很难。厂长张仁行在动员时给大家打了个“破船过河”的比喻。他说,6443工厂目前就像一条破船,已经不堪重负。破船要过河,大家拼命往船上挤,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是更加不堪重负,大家和破船一起沉掉。这时候,如果有一部分身强力壮的职工能够顾全大局,发扬风格,从船上主动撤下来,采取其他途径过河,把生还的希望留给其他人,这条破船就有可能过去。张行仁厂长深入浅出的一番话,感动了大家,结果一部分在社会上有些关系、个人有点能耐的人,陆陆续续地离开了工厂,一些年老体弱的工人下岗回家了,工厂一次性减员300多人,加上其他改革管理措施,两年后6443工厂终于扭亏为盈。我接着说,军需企业实施下岗分流和减人增效,必须有6443工厂领导当年的智慧和勇气,把思想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继续推进下岗分流和减人增效这一步棋,就一定能够走开,能够走稳。

与新兴铸管集团总经理助理兼华北工作部部长范建设(正面左一)在华北地区亏损企业进行扭亏增盈调研

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下岗分流和减人增效,我借鉴6443工厂减人增效的典型事例,谈了三点体会:

一、宣传教育要先行。下岗分流和减人增效涉及职工切身利益,事关扭亏增盈大局,宣传教育和思想引导一定要跟上。要像6443工厂张行仁厂长那样,用深入浅出的道理,把其中的利害关系向职工讲清楚,赢得职工的理解和支持。

二、广开门路,多渠道分流下岗职工。借鉴6443工厂和刚刚做典型发言的企业经验,可以把下岗分流,减人增效的思路再放宽一点。比如有关系、有门路的,允许调走;有点资金、本事的,鼓励他们去创业,或者自谋生路;身体有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允许病退;特殊岗位上年龄较大,老眼昏花的,可以按照相关政策提前5年退休;工作效率低,完不成生产定额的可以提前5年申请“内退”,只发工资,不发奖金,5年后再办理正式退休手续,等等。

三、领导班子要统一思想。下岗分流,减人增效这件事,领导班子思想不统一,认识不一致,都做好人,都回避矛盾,肯定推不下去。这方面,秦皇岛3544工厂就做得不错。这家工厂有200多职工符合特殊岗位的退休条件,可原来的工厂领导是厂里老人,对下岗分流这件事不敢碰,怕触动了这个“马蜂窝”,引起不稳定。结果工厂领导班子调整后,党委书记高永庆亲自抓,在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宣传工作基础上,一次性减员150多人,其余人员准备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分流。同时,加强了市场开发和内部管理,让职工看到了企业扭亏为盈的希望。这说明,亏损企业的改革,不是一点不能推,关键是把道理讲清楚,领导班子有决心。

下岗分流和减人增效工作,在军需企业尤其是亏损企业进一步推开了,人浮于事的现象进一步改善。我让人力资源部做过一个统计,从2001年到2005年,军需企业共减少员工1.5万人,节约人工开支1.2亿元。平均每年减少人工成本费用2800多万元。

下岗分流和减人增效,给军需企业扭亏增盈带来了新的出路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