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文人圈里学会了写文章

混在文人圈里学会了写文章

就在军需工厂管理体制调整期间,经总后首长批准,总后军械部和军需生产管理部搬到了总后丰台大院的新办公楼办公。办公楼七层高,军械部在办公楼北半边,军需生产管理部在南半边。我们政治部在四楼。

新成立的政治部“笔杆子”多,政治部项军主任是由总后政治部的秘书长提拔起来的,在总后政治部时就是赫赫有名“笔杆子”;段葆祥处长过去在工厂管理部的时候,就经常参与机关大的文字材料特别是部首长工作报告的起草,很能写;严时宜1966年毕业于华中大学中文系,笔头子很硬,经常担任政治部领导讲话的起草;蒙国栋在大学时学的就是中文,毕业后一直是工厂管理部的“小才子”,擅长散文、诗歌的写作。宣传处的周祖萱处长文章也写得非常好。政治部成立不久,总后政治部给军需生产管理部分配来了10多名从地方大学招收的大学生,其中分配给政治部4名大学毕业生,他们是徐四海、骆群、刘军和孙朝霞,全部办理了参军手续。政治部的4名大学毕业生,分别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和山东大学,这几个大学生年轻、有朝气,个个爱好写作,在文字写作上跃跃欲试。我在部队时经常起草文件,但与政治部门经常写的通讯报道和文学作品完全是两回事,让我多多少少有了一些危机感和紧迫感。

当时,政治部创办了两个刊物,一个是《绿草》,是专门为军需企业中爱好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创作的职工提供的文学平台。二是《政工信息》,主要刊登军需企业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动态,稿源来自各个军需工厂和我们政治部干事们的投稿。政治部本来就是个文人圈子,大家各显其能,经常会写一些文章,有的人几乎在每一期《绿草》和《政工信息》上都有文章。

受政治部文化环境的熏陶感染,我慢慢地喜欢上了文字写作。那时候,我经常陪同军需生产部领导和政治部领导下工厂,每次回来,我都要把在企业的所见所闻写出来,《绿草》和《政工信息》上开始有了我的“豆腐块”文章。

在写通讯报道和报告文学方面,除去段葆祥处长、严时宜、蒙国栋的帮助,有两个人对我影响比较大,一个是总后西安工厂管理局的肖怡然,老肖曾在总后《后勤》杂志社当过编辑,后来调到总后企业部政治部,企业部缩编时去了总后岳阳化工局,岳阳化工局移交地方时又调到九江企业管理学校,后调至总后西安工厂管理局,他长期从事通讯报道写作,会抓角度,笔头快,他写文章是个拼命三郎,有时一天一夜不休息也要把稿子赶出来,他的拼命三郎精神对我日后的写作影响很大;另一个是总后武汉工厂管理局的李来梓,他原来是武汉军区7011工厂的宣传干事,后来调到总后武汉工厂管理局政治部,擅长报告文学创作,水平很高,过去曾经在地方的文学刊物上发表过好多篇报告文学,我曾经仔细琢磨过他的作品,他的写作风格、手法对我的写作影响很大。

1983年,总后军需生产管理部召开“军需生产系统先进企业和劳动模范表彰大会”时,政治部承担了先进模范人物先进事迹的采访和撰写工作,为锻炼和提高我的写作水平提供了平台。当时,我承担了3603工厂厂长王世平、3529工厂“女铁人”任俊霞、3524工厂食堂管理员付云、3521工厂工程师吴振荣、3540工厂缝纫女工李素兰、3506工厂二车间缝纫一班等6份先进事迹材料的写作。在撰写这些先进事迹过程中,我先后深入有关工厂进行深度采访,多方面收集素材,加班加点地赶写他们的事迹材料,硬是赶在规定时间完成了写作任务。后来,我仔细琢磨了肖怡然写的迹事材料,发现写劳动模范人物的事迹材料不仅要口语化,而且要善于深入挖掘劳模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写出的先进事迹才有可读性,才能打动人。我写的事迹材料上报领导审查后,受到了段葆祥处长和政治部领导的好评,经过进一步修改和润色后全部被采用。

与政治部爱好文字工作的蒙国栋(中)、徐四海(右)干事在一起

“军需生产系统先进企业和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召开以后,政治部为了进一步宣传劳动模范们的事迹,政治部领导确定抓好两件事:

一是以这批劳动模范事迹为基础,组织一批文学骨干撰写报告文学,出一本报告文学集。为了出好这本书,政治部专门请总后政治部王宗仁干事给大家上了一堂写作课。王宗仁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在散文和报告文学创作方面成果丰硕,他的讲课无疑对大家是一次帮助和提高。然后,组织这一批写作骨干利用一个月时间,每人写了一篇报告文学,然后由王宗仁进行审核、把关、再修改,最后出了一本30多万字的报告文学集《幽幽兰草情》,受到了总后政治部和军需生产部领导的一致好评。其中,我的处女作“在改革的大潮中”也被收集到了这本报告文学集当中。当时,对于我这个初写报告文学的新手,无疑是一个莫大的鼓励。

二是组织两个劳动模范报告团,深入各个军需企业,宣讲他们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根据政治部领导的安排,我负责带领一个团,对东北、华北、华东地区军需企业进行宣讲。在那1个多月时间里,我每天与劳模们朝夕相处,不仅看到了他们面对掌声、鲜花的光鲜一面,也了解到了他们在当劳模以后遇到的种种喜怒哀乐。宣讲团的工作结束以后,我以我这个团的几位劳动模范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苦恼、困惑为素材,写了一篇报告文学《劳模的苦恼》,被全国性文学刊物《报告文学》刊登在当年第二期上。这对于我的文学创作是一个莫大的鼓励和鞭策。

慢慢地,我爱上了报告文学的写作。一方面,我广泛阅读各种报告文学作品,一方面根据我平时下企业掌握的写作素材,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写了30多篇报告文学。这些文章中,有一些是写社会大事件,更多的是写一些企业厂长推进企业改革管理的纪实和一些企业小人物通过生活琐事所透出的闪光点。

最后,在笔友们的鼓励下,我在海潮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一本报告文学集《一个女兵的梦》。当我拿到这本装潢十分精美、大约25万字的报告文学集,兴奋不已,为自己在文学创作方面所取得的进步而高兴。

在南京3521工厂采访时,在玄武湖公园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