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与环境的关系
1775年英国外科医生波特首先指出,人类患癌是接触环境的结果。目前已知,气象、气候、地理、地质、土壤、水源、地球化学、动植物生态均可影响癌症的发病。癌从环境来看,首先表现在癌症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据调查,在干旱的山区和丘陵地区食道癌发病率较高,热带、亚热带沿海潮湿多雨地区肝癌发病率较高,年平均气温低于16℃的一些谷地(非洲)伯基特(Bmkitt)淋巴癌多见;工业区下风地带肺癌发病率较高。
癌症也与环境密切相关,又表现在它有明显的职业特征。两百多年前,英国医生已发现长期与防锈剂接触的铁路工人,各部位癌肿发病率都有升高趋势;锡矿职工由于在其工作场所粉尘中和烟尘中有15种无机化学物质可能发生致突变和致癌作用,故肺癌发病率较高;合成染料厂中患膀胱癌的较一般人多;大量接触放射性物质的工人易患白血病;铀矿工人和石棉矿工人肺癌的发病率都高。
大量的肿瘤流行病学分析研究表明:癌的病因80%~90%是环境因素。医学家们将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社会因素和行为,如吸烟、饮酒、不良饮食习惯及生活规律等;另一类是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如:空气及水的化学污染、滥用药物等。目前学者认为一种因素更为重要。根据某些西方学者的估计,不同环境因素在致癌作用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饮食习惯约占36%;吸烟约占30%;饮酒约占3%;生育及性行为约占7%;食品添加剂影响约占1%;职业有害因素约占4%;环境污染约占4%;可影响健康的工业产品约占1%多;药物及医疗过程问题约占1%;地质物理因素约占3%;各种感染因素可能为10%。
由上述可见,不良饮食、吸烟及饮酒这三项与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因素,在所有环境因素中约占70%。因此,如果我们能以科学的方法来指导生活和饮食习惯,持之以恒地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方式,同时积极有效的改善生产、生活和公共环境,那么人类患癌症的机会将会大大降低。
伴随工业化、都市化进程加速(包括空气污染、杀虫剂、农药等污染)使癌症死亡率有所增加。如汽车废气,家庭煤烟含3,4—苯并芘等致癌物,可致肺癌。上海肺癌死亡率70年代为50年代的几倍,最高点在闹市区。我国各大城市及其远近郊县男性肺癌死亡率的差别与环境污染关系密切。
上述致癌因素可概括为社会环境与生活方式、行为两大方面。
因此,WHO结论:防治癌症主要靠社会和行为措施。当然,并不否定技术和药物的作用。但这些往往受社会因素制约,如防治工作能否落实就与社会制度、防疫网的健全等因素有关,我国目前林县食管癌的防治工作较为显著,甚为世界人士所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