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
(一)诊断要点
1.临床症状:胃癌的主症包括上腹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呕血黑便、上腹部肿块、消瘦乏力等表现,常易与胃炎或消化性溃疡相混淆而延误诊治。因此,对40岁以上出现上述症状者,应积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胃癌晚期常因肿瘤外侵,淋巴及血行播散而引起一系列相应症状及体征,表现为:胃酸低下或缺乏、腹泻或便秘;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腹水;肝、肺、骨、卵巢等器官转移;癌肿破溃,胃壁穿孔(大出血、腹膜炎)等。
2.影像学诊断
①X线检查:目前普遍采用气钡双重造影法,在确定病变的范围、大小、病变与全胃的关系、病变的表面性状等方面显示出独特优势。
②胃内镜检查:可直视胃内病变情况,并可做活检和细胞学涂片,可以发现早期胃癌,确定胃癌的类型和病灶浸润的范围,对良恶性溃疡进行鉴别,对癌前病变进行随访检查。是胃癌诊断的重要手段。
③超声胃镜检查:超声胃镜既可通过胃镜直接观察胃肠粘膜,又可利用超声探查胃肠壁结构及邻近器官,扩大了胃镜的诊断功能范围,同时由于在胃肠腔内进行超声扫描,避免了来自脂肪、气体及骨骼系统对超声波的干扰,显著提高了超声诊断的分辨率和准确性。尤其对浸润型胃癌的诊断,浸润深度及附近淋巴结转移的判断方面有重要意义,借此确定胃癌的临床分期较体表超声和CT更具优越性,此外对粘膜下肿瘤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④CT检查:采用充气或阳性造影剂,可以显示胃癌累及胃壁向腔内和腔外生长的范围,并可测量胃壁厚度,在观察与邻近组织器官解剖关系及有无转移方面很有利。
⑤磁共振(MRI)扫描以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或PET/CT扫描:与CT比较在肿瘤的诊断、分期、随访等众多方面显示出更多优势,缺点是费用昂贵。可用于确定原发病灶、术前分期、制订治疗方案、评价治疗效果和复查监测等。
3.病理学诊断:早期胃癌的大体分型有隆起型、平坦型和溃疡型;中晚期胃癌多采用由Borrmann提出的经典肉眼病理分型,即Ⅰ型:息肉型;Ⅱ型:溃疡型;Ⅲ型:溃疡浸润型;Ⅳ型:浸润型。其中BorrmannⅠ型和Ⅱ型预后明显优于Ⅲ型和Ⅳ型。在组织病理学上,以腺癌最为常见,其病理亚型又可分为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及腺鳞癌、未分化癌。其它如鳞癌、类癌等仅占极少数。其组织学分级分为GX(分级无法评估)、G1(高分化)、G2(中分化)、G3(低分化)、G4(未分化),由于组织学分级是重要的预后因素,因此在诊断中应予注明。
4.实验室诊断:目前实验室检查对胃癌诊断无特异性,胃液及大便潜血试验可以为发现胃癌提供线索。血清及胃液中胃癌相关标记物如:CEA、FSA(胚胎硫糖蛋白抗原)、CA19-9、CA125、CA724、CA242、胃蛋白酶原I、亮氨酸氨基肽酶及唾液酸等,具有取材容易,病人痛苦少的优点,但都存在特异性和敏感性不高的问题,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虽然不能作为诊断和评估疗效的标准,但对判断胃癌患者的病情、预后、疗效及检测术后复发有一定意义,术前CEA、CA19~9升高者多提示预后不良。
5.分期诊断:采用TNM国际分期(UICC/AJCC,2002)
T—原发肿瘤
PT0:组织学检查未发现癌。
PTis:原位癌,肿瘤未侵及粘膜固有层。
PT1:肿瘤侵及粘膜固有层或及粘膜下层。
PT2:肿瘤侵及肌层或深及浆膜下。
PT3:肿瘤侵出浆膜但未累及邻近组织。
PT4:肿瘤侵出浆膜并侵及邻近组织。
PTX:肿瘤浸润深度无法判断。
N—淋巴结转移
PN0:区域淋巴结无转移。
PN1:转移局限于沿大、小弯距原发灶3cm以内的淋巴结。
PN2:淋巴结转移超过原发灶3cm以外,包括胃左、腹腔、脾及肝总动脉淋巴结。
PNX:淋巴结转移情况无法判定。
M—远处转移
PM0:无远处转移。
PMI:有远处转移(包括已达主动脉旁,肝十二指肠韧带及其它腹内的淋巴结转移)。
P代表手术后判定。
0期:TisN0M0
ⅠA期:T1N0M0
ⅠB期:T1N1M0,T2N0M0
Ⅱ期:T1N2M0,T2N1M0,T3N0M0
ⅢA期:T2N2M0,T3N1M0,T4N0M0
ⅢB期:T3N2M0,T4N1M0
Ⅳ期:T4N2M0,T1~4N0~2M1
(二)鉴别诊断
1.胃溃疡:胃癌易误诊为胃溃疡,尤其对于年轻人。二者在症状、体征上相似,鉴别主要靠X线及胃镜。
2.胃息肉:为良性肿瘤。小的息肉可无任何临床表现,较大息肉可引起上腹饱胀、恶心、隐痛等症状,表面粘膜糜烂溃破还可引起黑便,类似胃癌临床表现。X线下息肉多为直径1cm的圆形充盈缺损,推之可移;当直径>2cm,基底宽大,表面不光滑时,应考虑有恶变可能,需做病理检查。
3.胃巨皱襞症:好发于胃大弯,X线下胃粘膜呈环状或迂曲弯形,似浸润型胃癌,但无胃壁僵硬,胃腔仍具伸展性,患者一般情况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