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法的研究

三、治法的研究

使用中药治疗肿瘤已从单独地在临床上使用、观察疗效发展到研究其治疗原则、方法、作用机制,从复方的使用到单味抗肿瘤药物的筛选,以及到提取抗肿瘤药物的单体。研究人员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层次研究抗癌中药的机制、疗效、治疗方法和防止副作用的出现。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可归纳为祛邪与扶正两大治则。祛邪方面又可分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除痰散结、消瘤破积、外治抗癌等治法,兹分述具体治疗大法于下:

1.清热解毒法

恶性肿瘤病情险恶,癌块溃破则流血渗液腥臭,溃而难收,历代医家称为“恶疮”、“毒物”,认为是内有邪毒留着,郁久化热所致。如宫颈癌病人的五色带下臭秽;肝癌患者烦热黄疸,邪热迫血妄行则吐血或便血;肺癌出现脓血痰;结肠癌见脓血便;白血病的吐衄发斑,等等,并伴见发热、五心烦热,口渴溺黄,便结或带下,舌红苔黄,脉数者,皆为热毒蕴积,治宜清热解毒。此法在临床肿瘤病治疗中使用较广泛。这里所讲的热指里热证,里热证由于病情发展变化阶段的不同,以及患者体质情况的差异,临床症状可以有各种表现,因而处方用药亦有不同。如以气分实热为主者宜兼用泻火药,以血分实热为主者宜用凉血药,属瘀热者宜配活血化瘀药。所选用的药物除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外,还兼有抗肿瘤的效果,本类药物有较广泛的药理作用。本书所载清热解毒药物在体内及(或)体外均有一定程度的直接或间接抑、杀肿瘤细胞的作用。如从长春花、三尖杉、喜树、青黛、汉防己中分别提取长春花碱类、三尖杉酯碱类、喜树碱类、靛玉红、汉防己甲素等,皆为疗效较肯定和药理研究较深入的抗癌药。有些药物不但有抗肿瘤的效果,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如白花蛇舌草、山豆根、汉防己、穿心莲等,能提高单核巨噬细胞或淋巴细胞,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山豆根等药物组成的复方与化学药物同用,初步见到能增强化学药物的治疗效果;汉防己、青黛等配合放射治疗有协同作用;某些清热解毒药尚能影响机体内分泌系统,如白花蛇舌草可能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而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提高化学药物的治疗效果,这些机制可能有助于说明清热解毒药对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的增效原理。本类药物多有较广的抗菌谱,有消炎、退热、散肿、排毒或中和毒素的作用,有的能抑制病毒。通过观察感染瘤株及未感染瘤株的生长情况和进行动物试验,发现炎症和感染是促使肿瘤扩散恶化的条件之一,由于这类药物能控制肿瘤周围炎症和其他感染,在一定程度上亦可能有助于控制肿瘤的发展。目前在用中药治疗肿瘤中,使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较多,主要是取其有祛邪作用,对肿瘤细胞有直接的杀灭作用,对肿瘤引起的发热有较好的效果。清热解毒药性多寒凉,易伤脾胃,影响运化,损人阳气,服用时间过长和分量过多,对身体会产生不良影响。凡脾胃虚弱、胃纳不佳、肠滑易泻及阳气不足的患者宜慎用,或适当辅以健脾药。

2.活血化瘀法

人身气血运行于脏腑经脉、四肢百骸,升降出入,流畅无阻,气血相依,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如气郁、气滞、气聚等皆能凝血成瘀,出现积聚肿块。明·董宿原《奇效良方·积聚门》谓“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不散,津液凝涩渗著不去,而成积矣。”清·王清任《医林改错》指出:“今请问在肚腹能结块者是何物?若在胃结者,必食也;在肠结者,燥粪也。……肠胃之外,无论何处,皆有气血。……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说明肿瘤的形成与气滞血瘀有关。由于血行不畅,瘀血凝滞,“不通则痛”,患者每有固定性疼痛,疼痛时间较持续而顽固,因血行不畅或局部瘀血故可见颜面暗晦,指甲及皮肤粗糙无光泽,舌质瘀暗、舌面瘀点或瘀斑、舌下静脉瘀血等,属血瘀者宜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临床上气滞可以导致血瘀,血瘀也常兼气滞,故本类药物常与行气药同用,以增强活血化瘀的功效。又血遇寒则凝滞,对寒凝血瘀者宜配温里药以温通血脉。活血化瘀药依其作用强弱又可分为和血、行血、破血之类,前者药性较平和,后者较为峻猛。用活血化瘀法可以改善肿瘤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改善微循环,某些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有直接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临床上放疗时配合使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可以减轻或防止放疗后出现的纤维化。活血化瘀方药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血管通透性,软化结缔组织,消炎止痛,可能改善实体瘤局部的缺氧状态,提高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国外资料指出,由于癌瘤周围有大量纤维蛋白沉积,并形成纤维蛋白网络,使抗癌药物和免疫活性细胞不易深入瘤内。因而癌组织周围纤维蛋白的积聚,是癌细胞得以在体内停留、生长、发展,最后形成癌块或转移灶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些活血化瘀药具有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性和降低纤维蛋白稳定性的作用,从而可能防止或破坏肿瘤周围及其癌灶内纤维蛋白的凝集。通过改善肿瘤组织的微循环及增加血流量,使抗癌药物、免疫淋巴细胞到达肿瘤部位,发挥抗癌作用,并能提高抗体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有助于减轻症状,消除肿块。有人认为恶性肿瘤病人血液中的血清蛋白(主要是纤维蛋白、免疫球蛋白)、脂质、血小板的异常等可使血液循环处于“高凝状态”。活血化瘀法通过其促进血液循环,能减弱血小板凝聚性,降低恶性肿瘤病人的血液粘滞度,使癌细胞不易在血液中停留、着床、种植,减少恶性肿瘤扩散和转移的机会。如活血化瘀药莪术就有比较肯定的抗癌作用,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增强瘤细胞的免疫原性,改善微循环等作用,为活血化瘀法的抗癌机制研究初步提供了佐证。另一方面,有人提出由于包裹肿瘤的纤维组织的溶解破坏,也给肿瘤细胞的扩散创造了条件,若单独使用无抗癌作用的活血化瘀药有可能促进肿瘤扩散,故本类药物应与抗癌药配合使用为宜。在使用活血化瘀法的同时要注意机体的情况,凡正气不足者应酌情配伍补益药物以扶持正气。对出血患者、月经过多以及孕妇等,皆宜谨慎使用。

3.除痰散结法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肺津液不布,功能失调,水湿内停,兼之邪热熬灼,遂凝结成痰。中医学中痰的概念较为广泛,认为“顽痰生百病”。古人还有“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的论述,故肿瘤每与“痰滞作祟”有关。临证常见痰热在肺则咳喘吐脓血(如肺癌);在食管、胃脘则呕秽痰涎,饮食难进(如食管癌、胃癌);流窜皮下肌肤则成痰核、瘰疬、瘿瘤、乳石痈(如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淋巴肉瘤、甲状腺瘤、乳腺癌等);痰饮泛滥、痰热瘀结经络则足肿、腹水或黄疸(如肝癌)等等,并伴见脘腹满闷,痰涎难咳,舌苔白厚或腻浊,脉滑。治宜化痰软坚,除痰散结。痰的成因很多,从其性质来讲,又可分为湿痰、燥痰、热痰、寒痰、风痰、老痰等。《景岳全书》告诫“见痰休治痰”,“善治者,治其生痰之源”,为正本清源之法,若肺热熏蒸生痰者宜清热除痰;燥邪伤肺、津液被灼、津灼成痰者宜润燥除痰;脾不健运,蕴湿成痰者宜配健脾燥湿药;肾虚水泛成痰者又宜配温肾壮阳药:又气滞易于生痰,痰郁则气机亦阻滞,故除痰散结药中亦常加入理气之品以调畅气机。本类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抑杀肿瘤细胞的作用,善于消散囊肿及其他良性肿瘤,亦可能有减少或控制恶性肿瘤周围炎症分泌物的作用。

4.消瘤破积法

不少肿瘤在体内表现为癜瘕积聚,盘根错节,留着不去,肿块与日俱增,此时邪气炽盛,治宜消瘤攻坚、通利破积之法,以荡涤积滞、推陈致新、溃散癌块。符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其实者,散而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实者泻之”、“坚者削之”、“留者攻之”的治疗原则。本法适于各种肿瘤初、中期肿块明显、形体壮实、正气未虚者。伴有热毒证候者每与清热解毒药合用,以加强泄热、溃坚、解毒之功效;邪实正虚者宜配补益药用;癌瘤积聚多伴有血瘀,故本法常与活血化瘀药合用,如大黄廑虫丸等。本类药物都有一定的抑杀肿瘤细胞的作用,一部分药物如蟾酥、蜈蚣、甜瓜蒂等在适量时尚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可能起到促进肿瘤消退的作用。由于本类药物功效峻猛,且多有毒,对人体的正气有一定的损害,给药时应严格掌握分量及疗程。当病邪已去大牛,机体亏虚时应注意顾及正气,使祛邪与扶正有机地结合使用。凡孕妇及体弱者宜慎用。

5.扶正补虚法

《素问·刺法论》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强调了正气对疾病的发生和防御的重要意义。恶性肿瘤发病迅猛,邪毒嚣张,证情险恶,病人多具有进行性消瘦乃至恶病质的特点,并出现阴、阳、气、血偏虚的见证。人体气血阴阳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阳虚者多兼气虚,气虚者又易导致阳虚,气虚和阳虚常表示机体功能的衰退;阴虚者每兼血虚,而血虚又易导致阴虚,血虚和阴虚常表示体内精血津液的损耗。扶正培本就是指扶助人体的正气,调节阴阳、气血的不平衡,它可以提高患者抵御肿瘤的能力,控制肿瘤的发展。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积聚篇》说:“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早在宋元期间成书的《卫生宝鉴·卷十四》云:“养正积自除,……令真气实,胃气强,积自消矣”。扶正补虚法的应用除了辨阴阳气血之亏外,还要辨虚在何脏而采取相应的治法,故《难经·十三难》说:“治损之法奈何?然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恶性肿瘤的论治,应注意祛邪中不忘扶正,扶正与祛邪结合。对于癌症患者来讲,健脾益气和调理脾胃是扶正补虚的重要内容,必须时时顾及“胃气”,因为“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脾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所以张仲景提出“脾旺不受邪”之说。食欲不振,脾不健运是癌症的通病,加之癌肿消耗体力,更加促进机体衰竭,只有脾胃健运,使“生化”之源不竭,才能耐受祛邪药物之攻伐。扶正补虚法的运用,必须仔细分辨体内阴、阳、气、血的孰盛孰衰,决不能不分阴阳、气血的盛衰而采用面面俱到的“十全大补”,要把扶正与祛邪辩证地统一起来,扶正是为祛邪创造必要条件,要以中医辨证论治的原理与方法来权衡扶正与祛邪之间的轻重缓急。在恶性肿瘤的临证中,以气虚及阴虚较为常见,故益气养阴法也比较常用。然而癌症的病情复杂,变化也较迅速,在疾病的不同时期,要分别主次。故《内经》着重指出“谨察阴阳,以平为期”,强调了辨证的重要性,如肿瘤经放射治疗后,常可出现“火毒内攻”或“阴虚火旺”之证,见口鼻掀热,咽干喜饮,小便短黄,心烦纳少,舌红少苦,脉象细数等证候,治宜养阴清热,或养阴润燥;有时出现口渴而不喜饮,怠倦乏力,短气纳呆,白细胞减少,脉数而无力等脾气虚或脾气虚兼有肾阳虚的症候,此时就应少用寒凉阴腻之品,宜予补脾益气,或益脾气、养肾阴两者兼顾,每每强调使用血肉有情之品及饮食调养,重用参、芪之类以益气培本。总之,有是证而用是药,但由于“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故在补阳时避免耗阴,在养阴时防止碍阳,不仅如此,《景岳全书》还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就是这个道理。扶正补虚药依其各自不同的功效可分为下列四类:

(1)益气健脾药:能调中补气,与补血药同用有补益气血、扶助正气、增强体质的功效,常用药物有黄芪、人参、白术、灵芝等。

(2)温肾壮阳药:能温补肾阳,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本类药常与补肾阴药配伍,常用药物有刺五加、鹿茸、附子、淫羊藿等。

(3)滋润补血药:能滋补填精生血,常与益气健脾药配伍以增强补血功效,用于体弱血虚者,常用药物有当归、熟地、阿胶等。

(4)养阴生津药:能滋养肝肾及肺胃,育阴增液,用于肿瘤呈现阴虚者,放射治疗及化学药物治疗中出现火热内灼、耗阴伤津时也每应用本类药物,如属气阴两伤者则配补气药同用以益气养阴,常用药物有天门冬、人参、生地等。

恶性肿瘤病人免疫力低下,中医的扶正固本法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减轻放化疗毒副作用,抗突变,对细胞内的核酸、蛋白质合成和环核苷酸的代谢和产生有影响。在临床上扶正固本法可以提高恶性肿瘤病人的免疫功能,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防止复发转移,提高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

临床资料及实验证明,中医扶正培本与增强或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有关。前已述及机体的免疫状态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细胞免疫水平的降低和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抑制,是肿瘤发病的重要内在因素,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常导致肿瘤发生率增高,或使已存在的肿瘤迅速发展。扶正补虚药可提高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均有促进作用,又多有促进垂体——肾上腺系统功能的作用,有的还能增加细胞中环磷酸腺苷及调节环磷酸腺苷与环磷酸鸟苷的比值,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6.外治抗癌法

本法包括外用中草药及针灸治疗恶性肿瘤。部分肿瘤在中医学属痈疽疮疡肿毒的范畴,历代外科名家创立许多有效的外治膏、丹、丸、散,常选用金石矿物类及芳香走窜类药物,辨明机体的寒、热、虚、实,药物亦配以温、凉之性,通过外治敷贴,可以化散其毒。不令壅滞、消瘤溃坚。如用信枣散、鸦胆子外用治疗宫颈癌,用皮癌净、猪屎豆外敷治疗皮肤癌、淋巴转移癌等;用药烟吸入法治疗肺癌、鼻咽癌;用清热解毒药或泻下逐水药外敷治疗肝癌或肝癌腹水等,每每取得效果。现在,人们利用外治法的熏、洗、敷、贴、滴、吹等方法,治疗皮肤,五官九窍等浅表部位的癌肿,有良好的止痛、消块、逐水的作用。近10多年针灸治疗肿瘤引起了国内外的重视,现已观察到肿瘤病人经穴感应呈偏亢状态;对小鼠艾氏腹水癌和睾丸瘤施灸可以抑制其移植成活率,施灸皮肤的提取物对瘤细胞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目前已有用针灸治疗癌瘤使症状缓解和病变消失的个案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