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毒副反应的中医治疗

二、化疗毒副反应的中医治疗

化疗药的毒副反应主要包括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心脏毒性、肝功能损害、肾毒性等,通过中医辨证治疗,不仅可以提高化疗的疗效,也可程度不同地减轻化疗的各种毒副反应。

(一)骨髓抑制

骨髓抑制作为化疗主要毒副反应之一,现代医学针对其毒副反应,目前主要采用骨髓移植及集落刺激因子等来进行防治。由于价格贵,其使用的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骨髓抑制主要指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减少及贫血等症,临床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甲色淡,疲乏无力,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等症,在中医学属于血虚证的范畴。

中医学认为: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血的生成,是人体所摄入的饮食物经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物质所化生。《灵枢·决气》言:“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说明了脾胃在血的化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

气在血的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表现为营气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机体将摄入的饮食物质转化成水谷精气,进而化成营气和津液,最后转化成血的复杂过程中亦均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

血和津液的生成都来源于水谷精气所化生,故有“精血同源”之说。津液渗注于脉中,即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灵枢·痈疽》有:“中焦出气如雾,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精和血之间亦存在着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精藏于肾,血藏于肝,肝肾之间关系极为密切,有肝肾同源之说。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盈,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所以说精能生血,血能生精,称之为“精血同源”。

在病理情况下,血虚多由于脾胃亏虚,水谷精微不足以生血,气虚而生血不足,精气不足以滋血,津液不足以濡血等所致。此外,血瘀亦为血虚的重要原因,瘀血形成以后,不仅失去正常血液的濡养功能,而且反会阻碍新血的生成而致血虚。

化疗药物进入机体后,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亦会损害正常组织,伤及脾胃,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司,生化不足而致血虚,化疗药物致胃肠功能失司,胃失和降而引起呕吐,大肠传导功能失司而致腹泻,吐泻伤津,津不生血而致血虚。化疗药物致脾胃运化失司,水谷精微不足,致精气亏虚,精不化血而致血虚,化疗药物进入机体后,致脾胃气虚,气虚运血无力,血行不畅,血瘀内结,新血生成障碍而致血虚。

在治疗上,本病以血虚证候为主,治疗以补血为要。同时针对脾胃亏虚,予以健脾和胃为法,针对精、气、津的不足给予填精、补气、生津为治,针对血瘀内停,新血不生,予以活血化瘀以生血。

在临床上,针对骨髓抑制可采用如下法则:健脾养胃补血,益气养血,补肾填精生血,生津补血,活血化瘀养血等。

1.脾虚血亏

主要症状:面色萎黄,精神倦怠,短气懒言,心悸,不思饮食,食后脘腹痞满,嗳气不舒,或时有吐清水痰涎,肠鸣便溏,肌肉瘦削,舌淡胖,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缓弱。

治法:健脾养胃,补血。

方药:四君子汤加减。

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陈皮、鸡血藤等。

2.气血双亏

主要症状:面色少华,头晕目眩,倦怠乏力,口淡乏味,胃纳不佳,舌淡,脉虚大或细。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

党参、白术、生地、当归、白芍、黄芪、生甘草等。

3.精亏血少

主要症状:形体虚弱,眩晕,耳鸣,眼花,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发落齿摇,手足麻木,舌嫩红,少苔或无苔,脉细。

治法:补肾填精生血。

方药:河车大造丸。

紫河车、生地、人参、龟甲、杜仲、牛膝、麦冬、黄柏等。

4.津枯血亏

主要症状:口燥咽干,肌肤干燥,尿少,大便秘结,舌红干,苔少或无苔,脉细。

治法:生津润燥。

方药:生脉散加减。

党参、麦冬、五味子、黄精、生地、石斛等。

5.瘀阻血亏

主要症状:面色晦暗,疼痛如刺,痛处不移,入夜更甚,爪甲有瘀点或瘀斑,舌质紫暗,脉涩。

治法:活血生血。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红花、当归、生地、赤芍、川芎等。

(二)消化道反应

大部分化疗药物都能引起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其中呕吐程度最重的药物为顺铂,其次为氮芥、环磷酰胺、阿霉素、表阿霉素、DTIC、CBP、BCNU、VP16、MTX、5-Fu、长春新碱、长春碱等。化疗药可以直接刺激胃肠道引起呕吐外,化疗药物通过血液作用于延脑呕吐中枢引起呕吐,也可以刺激第四脑室的化学感受器触发而引起呕吐。5~羟色胺与多巴胺均为化学感受器触发受体的传导介质。祖国医学认为呕吐乃胃气不降、气逆于上所致。不外乎与情志失调、痰浊、瘀血、脾胃虚弱有关,治疗多以舒肝理气、温化痰饮、健脾和胃、养阴润燥。

1.肝气犯胃

主要症状: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满痛,烦闷不舒,每遇情志刺激则呕吐吞酸更甚,舌边红,苔白腻,脉弦。

治法:舒肝理气,和胃降逆。

方药:半夏厚朴汤。

苏叶、半夏、茯苓、厚朴、生姜等。

2.痰饮内阻

主要症状:呕吐清水痰涎,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头眩心悸,或呕而肠鸣有声,苔白腻,脉滑。

治法:温化痰饮,降逆止呕。

方药:二陈汤合苓桂术甘汤。

半夏、陈皮、白术、茯苓、桂枝、甘草等。

3.脾胃虚弱

主要症状:饮食稍多即欲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胸脘痞闷,面色少华,倦怠乏力,大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和胃降逆。

方药:六君子汤。

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木香、砂仁等。

4.胃阴不足

主要症状:呕吐反复发作而量不多,或时作干呕,恶心,口干咽燥,饥不思食,胃脘部有嘈杂感,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

治法:养阴润燥,降逆止呕。

方药:麦门冬汤。

麦门冬、人参、甘草、大枣、玉竹、花粉等。

(三)心脏毒性

有心脏毒性的药物有:阿霉素、表阿霉素等。中医学属于心悸、怔忡的范畴,多属于心虚胆怯、心血亏虚、心气不足、肝肾阴虚、痰饮内停、血脉瘀阻所致,治疗以益气养心、滋养肝肾、理气化痰为主。

1.心虚胆怯

主要症状: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多梦易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舌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益气养心,镇静安神。

方药:琥珀养心汤。

琥珀、石菖蒲、远志、甘草、酸枣仁、茯神、人参、当归、生地、朱砂、黄连、柏子仁等。

2.心血亏虚

主要症状:心悸易惊,面色少华,舌淡,少苔,脉结代。

治法:益气养血,滋阴复脉。

方药:炙甘草汤。

炙甘草、人参、大枣、生地、阿胶、麦冬、麻仁、桂枝、生姜等。

3.心气不足

主要症状:心悸气短,头晕乏力,自汗,动则悸发,静则悸缓,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心气。

方药:五味子汤。

五味子、人参、甘草、黄芪、麦冬等。

4.肝肾阴虚

主要症状:心悸失眠,五心烦热,眩晕耳鸣,急躁易怒,腰痛,遗精,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养心安神。

方药:一贯煎。

沙参、麦冬、当归、生地、枸杞子、川楝子等。

5.痰饮内停

主要症状:心悸短气,胸脘满闷,痰多,恶心欲吐,苔白腻,脉滑。

治法:理气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导痰汤。

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制南星等。

6.血脉瘀阻

主要症状:心悸怔忡,短气喘息,胸闷不舒,心痛时作,舌有瘀点、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

方药:血府逐瘀汤。

当归、生地、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牛膝、枳壳、甘草、柴胡、桔梗等。

(四)肝功能损害

对肝功能损害的化疗药物有氟尿嘧啶、放线菌素D、环磷酰胺等。中医学属于胁痛、黄疸等范畴,治疗多以疏肝理气、祛瘀通络、清热利湿、养阴柔肝为法。

1.肝气郁结

主要症状:胁痛,走窜不定,每因情志之变动而增减,饮食减少,嗳气,反酸,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

柴胡、香附、枳壳、川芎、芍药、甘草等。

2.瘀血停着

主要症状:胁痛如刺,痛处不移,入夜更甚,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脉沉涩。

治法:祛瘀通络。

方药:复元活血汤。

大黄、桃仁、红花、山甲、当归、柴胡等。

3.肝胆湿热

主要症状:发热,胁痛口苦,胸闷纳呆,恶心呕吐,目赤或目黄身黄,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柴胡、黄芩、栀子、木通、泽泻、车前草等。

4.肝阴不足

主要症状:口干咽燥心中烦热,胁肋隐痛,其痛绵绵不休,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

治法:养阴柔肝。

方药:一贯煎。

生地、枸杞子、沙参、麦冬、当归、川楝子等。

(五)肾毒性

顺铂、卡铂、达卡巴嗪等药常有一过性肾损害,尤其在用药剂量较大而又未予水化利尿时可引起严重肾损害。中医辨证多属于膀胱湿热、肝郁气滞、中气不足、肾阴阳两虚。

1.膀胱湿热

主要症状:小便点滴不通,或量极少,或短赤灼热,小腹胀满,口苦口粘,或口渴欲饮,或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八正散。

木通、车前草、萹蓄、瞿麦、栀子、滑石、甘草、大黄等。

2.肝郁气滞

主要症状:情志抑郁,或多烦善怒,小便不通,或通而不畅,胁腹胀满,舌红,苔黄,脉弦。

治法:疏利气机,通利小便。

方药:沉香散加减。

沉香、陈皮、王不留行、石韦、冬葵子等。

3.中气下陷

主要症状:小腹坠胀,时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畅,精神疲乏,食欲不振,气短,言语低怯,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益气健脾。

方药:补中益气汤。

党参、白术、陈皮、黄芪、升麻、柴胡、当归、生地等。

4.肾阳不足

主要症状:小便不通或点滴不爽,排出无力,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弱。

治法:益气温阳。

方药:肾气丸。

附子、肉桂、地黄、山药、山萸肉、牛膝、车前草等。

5.肾阴亏虚

主要症状:时欲小便而不得出,咽干,五心烦热,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

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等。

(六)神经毒性

长春碱类和鬼臼碱类药物常发生周围神经炎,表现为指(趾)端麻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感觉异常、少数可发生感觉消失,垂足,肌肉萎缩或麻木、直立性低血压,膀胱张力减弱、便秘或麻痹性肠梗阻。一般指(趾)端麻木可以不停药,如果出现末梢感觉消失则为停药指征,以避免发生运动性神经病。停药后感觉异常多可自行恢复,一般需要1~2月或更长。中医治疗以益气养血、活血化瘀为法。

1.气虚失运

主要症状:手足麻木,犹如虫行,面色苍白,自汗,气短乏力,嗜卧懒言,易感冒,大便稀溏,舌淡,舌体胖大,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健脾。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人参、白术、黄芪、当归、甘草、升麻、柴胡、生地等。

2.血虚不荣

主要症状:手足麻木,面色无华,眩晕,心悸,失眠,爪甲不荣,舌质淡,脉细。

治法:养血和营。

方药:四物汤加减。

当归、川芎、生地、赤芍等。

3.痰瘀阻滞

主要症状:四肢麻木日久,或固定一处,或全然不知痛痒,舌有瘀点或瘀斑,舌苔腻,脉沉涩。

治法:化痰活血。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加减。

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赤芍、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等。

(七)脱发

有些抗癌药,尤其蒽环类药物常发生脱发,严重者甚至全秃。化疗药作用于毛囊,引起暂时性脱发。表现为头发减少、稀疏,部分脱发或全秃,体毛脱落。停药后1~2个月均可恢复再生,并恢复至原来头发的质地、密度和颜色,再生的头发可更黑、更好。中医治疗以益气健脾、养血生发、滋养肝肾为主。

1.中气不足

主要症状:脱发,面色黄白,倦怠乏力,神疲纳少,大便溏,脉细弱或大而无力,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脉弱。

治法:益气健脾。

方药:补中益气汤。

人参、白术、黄芪、当归、甘草、升麻、柴胡、生地等。

2.血虚不荣

主要症状:脱发,手足麻木,形瘦色苍,面唇淡白无华,眩晕,心悸,失眠,爪甲不荣,舌淡,脉细。

治法:养血生发。

方药:四物汤。

当归、川芎、生地、赤芍等。

3.肝肾阴虚

主要症状:脱发,失眠,五心烦热,眩晕耳鸣,急躁易怒,腰痛遗精,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

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等。

(八)肺毒性

平阳霉素、洛莫司汀、氮芥、苯丁酸氮芥等有时亦可发生肺毒性。主要症状为胸闷、气短,并发感染可出现咳嗽、咯痰。治疗宜健脾益气、祛痰降逆、养阴润肺、温补脾肾。

1.肺脾气虚

主要症状:咳嗽,喘促,气短乏力,自汗畏风,食少,大便稀溏,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方药:补中益气汤。

党参、黄芪、甘草、升麻、柴胡、白术、陈皮等。

2.痰湿壅肺

主要症状:咳嗽,喘促,痰多而粘,咯吐不利,胸中满闷,恶心欲吐,苔白腻,脉滑。

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方药: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

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白芥子、莱菔子、苏子等。

3.肺阴虚

主要症状:干咳无痰,或痰少,气短,口干咽燥,或咯痰带血,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润肺。

方药:百合固金汤。

百合、生地、熟地、玄参、贝母、桔梗、甘草等。

4.肺肾两虚

主要症状:胸满气短,言语低怯,动则气喘,或见面目浮肿,舌淡,苔薄,脉弱。

治法:补益肺肾,止咳平喘。

方药:人参蛤蚧散。

人参、蛤蚧、茯苓、甘草、贝母、知母、桑白皮等。

5.脾肾阳虚

主要症状:胸闷气短,呼多吸少,动则气喘,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失禁,舌淡,脉微细。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金匮肾气丸。

附子、桂枝、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等。

(九)局部反应

有些刺激性加强的抗癌药,如长春碱类、蒽环类药物等,使用不当可引起栓塞性静脉炎。其主要表现为化疗药使用静脉部位疼痛、皮肤发红,以后沿静脉皮肤色素沉着、脉管呈索条状变硬或导致静脉栓塞。当化疗药物漏入皮下即可引起局部皮下组织的化学性炎症,表现为漏药部位红肿、疼痛严重,如漏药当时未做处理可引起局部皮肤坏死、形成溃疡。

1.热毒蕴结

主要症状:化疗药使用静脉部位疼痛、皮肤发红。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二黄煎外敷。

黄连、黄柏、虎杖等。

2.脉络阻滞

主要症状:化疗药使用静脉部位疼痛,脉管呈索条状变硬。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七厘散。

朱砂、乳香、没药、红花、冰片、麝香、儿茶、血竭等。

3.瘀血阻络

主要症状:局部皮肤坏死、形成溃疡。

治法:生肌长肉,去腐生新。

方药:生肌玉红膏外敷。

当归、白芷、甘草、紫草、血竭、轻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