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
(一)诊断要点
1.病史:前列腺癌的发病与年龄、种族、生活习惯、高脂饮食、遗传因素、性生活及淋病、病毒、衣原体感染等有关。
2.症状:早期无症状,随着肿瘤逐步增大及膀胱颈梗阻引起排尿障碍的症状,可先有尿频和夜尿增多,继而尿流变细,尿程延长和尿意未尽感,或尿后滴沥,严重时可发生慢性尿潴留,偶见急性尿潴留,少数可发生血尿。
随着癌向邻近及远处转移,继而出现各个转移部位的疼痛,常见的是腰背痛,或是坐骨神经痛并向直肠及会阴部放散;转移至长骨可发生病理性骨折、下腔静脉受压,可出现下肢浮肿;侵犯直肠可表现为直肠刺激症状。
晚期的病人,由于疾病的消耗和痛苦,出现全身性症状。如倦怠乏力、口干舌燥、烦躁难眠、大便干结、不思饮食、日渐消瘦、贫血、或恶病质、肾衰竭症候。
3.体征:直肠指检是诊断前列腺癌的主要方法,80%以上的病例可从直肠指检中获得诊断。早期可在腺体某个局部触及坚硬的小结节或在双侧腺体触及散在、质地中等的小结节。肿瘤再增大,可见病侧明显隆起,质硬不平,有时可侵犯两侧。晚期肿块固定,明显压迫直肠腔,甚至向直肠浸润破溃,并侵犯膀胱底部三角区。当侵犯精囊时,可触得索条状并向双侧骨盆伸展的硬块。
4.实验室检查:血清酸性磷酸酶(ACP)测定:此酶主要来自前列腺上皮,病灶未侵犯包膜时,此酶检查时可不增高;当癌灶冲破包膜局部扩散或转移时,此酶大量进入血液,检查则显著增高。治后此酶下降者,说明病情好转;如再度增高,表示复发或恶化。因此,酸性磷酸酶的明显增高,是前列腺癌转移的标志。但前列腺癌1/3的病例酸性磷酸酶是正常的,此情况大多是低分化腺癌。此外,前列腺梗死,结节状增生,尿潴留,或正常前列腺的按摩,以及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多发性骨髓瘤等此酶也可增高,应当注意鉴别。
碱性磷酸酶(AKP)测定:当前列腺癌有骨转移时,成骨细胞活性增高,碱性磷酸酶大量进入血循环,有2/3病例可增高。因此,可作为有无骨转移和临床观察疗效的指标。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测定:PSA是一种特异性高、敏感性强的肿瘤标记物,测定的诊断价值较血清磷酸酶高,可以作为前列腺癌的病理分类、治疗前后的检测以及早期诊断等方面的预测指标。血清PSA正常值上限:酶免法(EIA)为3.6μg/L,放免法(RIA)为2.8μg/L或3.0 μg/L。
精浆蛋白(γ-Sm)测定:精浆蛋白是前列腺癌的特异性肿瘤标志物,临床对监测前列腺癌的发生及转移有重要价值,有时甚至比PSA更加敏感和特异。前列癌的阳性率大大高于增生,经治疗后有明显下降。
此外,血清蛋白电泳测定、血浆睾丸酮测定、骨髓酸性磷酸酶(BMAP)、血清肌酸激酶(CK-BB)、癌胚抗原(CEA)、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和尿内多胺物质测定等都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
5.细胞学检查:可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提供细胞学诊断依据,对于早期前列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前列腺按摩液中找癌细胞阳性率达80%以上。还可以在尿液涂片中找前列腺癌细胞。
6.X线检查:可做前列腺造影、精囊造影、淋巴造影、静脉肾盂造影等。骨转移的病例可对骨盆、腰椎、股骨摄片观察或作同位素骨扫描检查。
7.CT与MRI检查:CT可以发现前列腺癌的异常形态,确定前列腺癌的浸润程度。MRI可以显示前列腺及周围组织的病变程度。
8.B型超声检查:可测定肿瘤的大小、是否越出包膜、与周围脏器粘连及转移情况。如属前列腺癌,大都有强回声光团。
(二)鉴别诊断
1.前列腺增生症:此病与癌不易鉴别,特别是良性的结节状腺体增生更难区分。良性者,多呈对称性肿大,质韧、光滑,中间沟浅平,边界清楚,并可推动。
2.前列腺结石:鉴别较难,因结石常伴有癌症,结石X线摄片可见结石影。
3.前列腺结核:常合并附睾结核或其他器官结核,抗癌治疗有效。必要时活检。
4.慢性前列腺炎:腺体也可增大,质稍硬,两侧对称,中间沟存在,前列腺液白细胞增多。
5.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病因不明,症状类似慢性前列腺炎,活检可以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