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

一、诊断

(一)诊断要点

1.病史:不孕、绝经晚于52岁、可能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后三者是子宫体癌常有的“三联症”)及体内长期持续雌激素水平偏高等病史。

2.症状:阴道出血:在绝经期或绝经后阴道出血,常为第一症状而就诊,发生率在90%以上。

阴道流液:常为恶臭排液,为肿瘤坏死并感染所致

腹骶疼痛:晚期肿瘤浸润周围组织和压迫神经,可引起下腹部及腹骶疼痛

3.体征:妇科检查时约半数以上子宫有不同程度增大,并常有宫颈、阴道、宫旁等部位的浸润及盆腔淋巴结肿大。

4.实验室检查:细胞学检查 宫颈涂片诊断内膜癌阳性率约50%。宫腔吸片、宫腔灌洗法等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接近90%。

宫腔镜检查 近20年来已广泛用于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凡绝经后阴道不规则流血者尤其是高危妇女怀疑内膜癌时可进行宫腔镜检查,不仅可以直接观察内膜病变部位及范围。并可在镜下可疑部位取活检,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组织病理学检查 分段诊断性刮宫或子宫内窥镜下取材送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子宫内膜癌最可靠的诊断方法。腺癌约占80%~90%,预后较好,按分化程度,可分为:G1高分化;G2中分化;G3未分化。其中G1和G2愈合较好,而透明细胞癌及腺鳞癌则预后较差。

阴道B超、CT、MRI检查 这是子宫内膜癌的重要辅助检查,通过观察内膜厚度、病变、肌层浸润及腹膜后淋巴结情况,协助诊断和分期。

5.临床分期: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FIGO,1991)标准:

0期 原位癌或可疑癌。

I期 癌局限于子宫。

Ia 宫腔深度≤8cm

Ib 宫腔深度>8cm

Ⅱ期 癌侵犯子宫体和宫颈。

ⅡI期 癌扩展至子宫以外,但未超出盆腔。

IV期 癌转移超出盆腔,或明显侵犯膀胱或直肠粘膜,但粘膜的大泡型水肿除外。

IVa 癌转移到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小肠等邻近器官。

IVb 癌远处转移。

(二)鉴别诊断

1.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病因及临床表现酷似子宫内膜癌,但前者发病年龄较轻且治疗后反应较好,两者的确诊则有赖于病理检查。

2.宫颈癌 宫颈癌侵犯宫腔容易与子宫内膜癌侵犯宫颈相混淆,其鉴别要点在于一是详细了解发病过程;二是分段诊断性刮宫;三是组织病理学检查。

3.老年性阴道炎 两者均可见血性白带,老年性阴道炎见阴道壁充血或粘膜下散在出血点;子宫内膜癌则见阴道壁正常,排液来自宫颈管内。但须注意两者并存的可能。

4.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 更年期功血的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如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经期不规则出血等。妇科检查常无异常发现,与子宫内膜癌的症状和体征相似。鉴别的主要方法是诊断性刮宫、组织病理学检查。

5.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可表现为阴道异常出血,如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以及子宫增大,需与子宫内膜癌相鉴别。两者鉴别的主要方法是B超,必要时可行诊断性刮宫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