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髓抑制
(一)临床表现
骨髓抑制是化疗时最常见的重要限制性毒性反应。一般先出现粒细胞减少,其次出现血小板减少。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和剂量的加大,红细胞也会受到影响。不同类型药物骨髓抑制程度、出现及持续时间以及骨髓功能恢复时间均有不同,但同类药物之间也可有明显差异。另外,不同药物对白细胞或血小板的抑制具有一定偏向性。
骨髓抑制较明显的药物有紫杉醇(PTX)、紫杉特尔(TXT)、长春瑞滨(NVB)、替尼泊苷(VM-26)、长春地辛(VDS)、依托泊苷(VP-16)、卡铂(CBP)、阿霉素(ADM)、吡喃阿霉素(THP)、甲氨蝶呤(MTX)、氮芥(HN2)、米托蒽醌(MIT)和异环磷酰胺(IFO)等,长春新碱(VCR)、顺铂(DDP)、5-氟尿嘧啶(5-Fu)等骨髓抑制较轻,博莱霉素(BLM)、平阳霉素(PYM)无骨髓抑制。丝裂霉素(MMC)、CBP、VP-16、吉西他滨(GEM)对血小板影响较明显。亚硝脲类药物如卡莫司汀(BCNU)、环己亚硝脲(CCNU)和司莫司汀(Me-CC-NU)等为迟发性骨髓抑制,使用时应予注意。其他药物白细胞减少最低值多出现在用药后1~2周,约2~3周可恢复。而亚硝脲类药物白细胞减少最低值可出现在六周左右,大剂量时白细胞减少有8~10天和28~32天两个低峰,后者尤甚,恢复需8周以上。
白细胞减少到<1.0×109/L,特别是粒细胞<0.5×109/L时患者发生严重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持续时间越长越危险。血小板<50.0×109/L特别是<20.0×109/L时易于发生出血,可表现为脑出血、消化道出血及妇女月经期大出血等。
(二)防治
1.除急性白血病、多发行骨髓瘤之外,当白细胞<3.5×109/L,血小板<80.0×109/L时,一般不宜使用骨髓抑制的化疗药物,应考虑停药、减量或换药。
2.白细胞<2.0×109/L,伴或不伴发热等感染征象时,可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并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
3.白细胞<1.0×109/L,粒细胞<0.5×109/L时应当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积极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应采取严格隔离措施。应做血、尿、痰等培养,并及时给予广谱强效抗生素。注意G-CSF也可引起发热,要注意区分。
4.血小板<50.0×109/L可酌情应用泼尼松或止血药物预防出血;血小板<20.0×109/L时应考虑输注血小板治疗,合并使用泼尼松和止血药物。
5.注意生活细节如避免外出磕碰,用软毛刷刷牙,用电动剃须刀剃须,不要挤压鼻子或抠鼻孔等。抽血或输液拔针后局部压迫时间延长至3~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