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

一、诊断

(一)诊断要点

1.病史:上腹部疼痛不适或有胆囊结石。胆囊炎病史。

2.症状:主要表现为中上腹及右上腹疼痛不适,进行性加重,在后期可见持续性钝痛,腹痛可放射至右肩、背、胸等处。可有乏力、低热、食欲不振、嗳气、恶心、腹胀、体重减轻等,晚期可伴有恶病质表现。当癌肿侵犯十二指肠时可出现幽门梗阻症状。

3.体征:腹胀:50%以上患者有右上腹压痛。当胆囊管阻塞或癌肿转移至肝脏或邻近器官时,有时可在右上腹扪及坚硬肿块。

黄疸:晚期可见巩膜、皮肤黄染等。

4.并发症:急性胆囊炎:因癌肿阻塞胆囊管引起的继发感染。

阻塞性黄疸:约50%患者癌肿侵犯胆总管可引起阻塞性黄疸。

5.实验室检查:化验检查对早期诊断意义不大。口服胆囊造影剂85%以上不显影,仅1%~2%可有阳性征象,个别情况下X线平片发现“瓷胆囊”,则有诊断意义。

生化检查:

——血常规:可呈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有些病例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下降。

——血沉:增快。

——血生化:部分病人胆红素增高,胆固醇增高,碱性磷酸酶增高。

——腹水常规:可呈血性。

影像学检查:

——胆囊造影:可通过口服法,静脉法或逆行胰胆管造影或经皮肝穿胆道造影法显示胆囊。如胆囊显影,则呈现胆囊阴影不完整,腔内可有充盈缺损,或有结石阴影,对诊断有一定价值。

——B超检查:诊断率50%~90%,可发现胆囊内有实质性光团、无身影,或胆囊壁有增厚和弥漫性不规则低回声区,有时能发现肝脏有转移病灶,B超是早期发现胆囊癌的较好方法。

——CT检查:可显示胆囊有无肿大及占位性病变影。诊断准确率约70%~80%。

——PET、PET-CT检查:适用于胆囊肿块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分期、分级以及全身状况的评估;治疗前后疗效评估;为指导组织学定位诊断及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纤维腹腔镜检查:

可见胆囊表面高低不平,或有结石,浆膜失去正常光泽,胆囊肿大或周围粘连,肝门区可有转移淋巴结肿大,但因胆囊区不宜做活检,同时周围粘连往往观察不够满意。所以此方法有一定局限性。

病理学检查:

手术探察中标本经病理切片,或腹腔穿刺活检以进行病理学诊断,证实胆囊癌。经腹穿胆囊壁取活组织做细胞学检查,对胆囊癌诊断正确率为85%左右。

(二)鉴别诊断

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

胆囊癌早期表现不明显或右上隐痛、食欲不振等,与慢性胆囊炎和胆囊结石相似,可通过B超、CT检查,必要时行腹腔镜检查、PET-CT检查,均有助于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