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

一、诊断

(一)诊断要点

1.病史:年龄大于40岁;有恶性肿瘤高危因素者;有慢性胰腺炎史者;突发糖尿病患者。

2.症状:早期胰腺癌症状隐匿而无特异性。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上腹不适、饱胀和疼痛,黄疸是胰头癌的常见症状,而胰体尾癌中则很少见。

上腹痛和上腹部饱胀不适腹痛是胰头癌常见症状,也是胰体尾癌最突出的症状。腹痛多位于上腹中部,但胰头癌疼痛可偏于右上腹,胰体尾癌疼痛可偏于左上腹,有时腹痛可在脐周或全腹。约70%的患者为上腹持续性或间断性胀痛,常在饭后1~2小时后加重,数小时以后减轻或缓解;胰头癌初期多见阵发性剧烈上腹痛,可放射至肩胛部,有如胆绞痛,可由于饮酒或油腻食物诱发;胰腺癌晚期,特别是胰体尾癌上腹痛常涉及腰背部。

胰腺癌患者还可有消瘦、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呕血、黑便、发热等症状,部分病人还可以消瘦或发热为首发症状。

3.体征:胰腺癌的主要体征包括黄疸、腹部包块、肝肿大及胆囊肿大、腹水等。胰腺癌的黄疸多为梗阻性黄疸,是胰头癌的常见体征,而胰体尾癌常无黄疸。腹部包块多为晚期体征,胰头癌的肿块多位于右上腹、中上腹,体尾癌多位于左上腹。近半数的胰腺癌有肝及胆囊肿大,而出现无痛性梗阻性黄疸伴有胆囊肿大的Courvoisier征对胰头癌具有诊断意义。腹水多见于晚期胰腺癌腹腔扩散。

4.理化检查

影像学检查:胰腺癌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B超检查、CT扫描、磁共振成像(MRI)、内镜逆行胆管造影(ERCP)、超声内镜(EUS)、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低张力十二指肠造影、选择性血管造影等。

细胞学检查:B超或CT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或内镜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十二指肠引流液或经胰管插抽取胰液做细胞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胰腺癌可行根治术者或剖腹探查术取组织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

5.实验室检查

6.生化检查:胰头癌致梗阻性黄疸时,可发现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其中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亦显著。胰腺癌晚期AlT和AST逐步升高。

7.免疫学检查:癌胚抗原(CEA)测定,约70%胰腺癌患者可升高,但无特异性,许多消化道癌患者均可CEA升高。消化道癌相关抗原(CA19-9)被认为是诊断胰腺癌的肿瘤标志物,有报道其诊断正确率达90.0%。

(二)鉴别诊断

1.慢性胃部疾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均有上腹部不适、胀痛等症状,但定位多较为局限,可自行缓解。胰腺癌的腹痛部位较广泛,病情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并伴有明显消瘦。

2.慢性胰腺炎:一般多有急性胰腺炎发病的经过,可长期迁延不愈,CA19-9大多正常,不伴有进性黄疸、消瘦及顽固性皮肤瘙痒,典型病例可出的联征:腹痛、胰腺钙化、胰腺假性囊肿、脂肪泻及糖尿病。B超检查、CT扫描有助于鉴别诊断。

3.胆囊炎胆石症:胆囊炎胆石症右上腹疼痛,常放射至右肩,无明显消瘦。B超检查、CT扫描有助于鉴别诊断。

4.黄疸性肝炎:有肝炎接触史,起病急,黄疸经过治疗后日渐消退,多为肝细胞性或兼有阻塞性黄疸,一般体重不下降,谷丙转氨增高,碱性磷酸酶不增高。胰腺癌黄疸多为持续性,以阻塞性黄疸为主,体重下降明显,碱性磷酸酶和胆红素成比例升高。

5.胰腺囊肿:影像学上表现多为边界清楚的单房囊性低密度病变,而胰腺囊腺癌的多房性是其特点。

6.胰腺囊性肿瘤:多见于女性,好发于40岁~50岁,女性以良性居多,男性则多为恶性病变,肿瘤大多位于胰腺体尾部,胰头部少见。B超检查、CT扫描有助于鉴别诊断。

7.胰岛素瘤:典型症状是空腹或劳累时的发作性低血糖表现,主要为乏力、精神恍惚、嗜睡或运动失调。胰岛素瘤的Whipple三联征对诊断颇有价值,即空腹或体力活动时低血糖发作;发病时血糖低于2.8mol/L;提高血糖水平可缓解症状。

8.壶腹部癌:男性多发,是女性的2倍,40岁以上者多见,较早期即可引起梗阻性黄疸和胆囊肿大,其黄疸特点:进行性加重,上腹部隐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及贫血,体检发现肿大的肝脏及胆囊是本病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