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

一、诊断

(一)诊断要点

1.病史:可有甲状腺肿瘤、甲状腺功能性疾病、颈部因其他疾病做过放射治疗等病史。

2.症状:甲状腺癌发病初期多无明显症状,表现为甲状腺质硬而高低不平的肿块,吞咽时肿块上下移动度减低。肿块可产生压迫症状如: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晚期可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耳、枕及肩部放射性疼痛。有些甲状腺肿块并不明显,而以颈、肋、骨骼的转移癌为突出症状。

3.体征:体检可触及甲状腺单侧或双侧肿大,或触及单发或多发结节,要进一步了解结节的数目、边界、活动度及有无压痛、颈部淋巴结肿大等。一般而言,质地偏硬、缺乏包膜感者诊断为癌的可能性较大。转移者可见相应的体征。

4.检查:颈部正侧位软组织X线片:观察气管有无移位,管腔有无狭窄。甲状腺肿瘤有时会出现钙化,可作为诊断参考。大块、致密、边界清楚的钙化多为良性;显影淡、边界模糊、外形不规则、小絮片状钙化常为恶性指征。

胸部及骨骼X线片:常规胸片观察有无肺转移。骨转移常发生在颅骨、锁骨、肋骨、脊椎骨等处,一般表现为溶骨性破坏,无骨膜反应。

颈部CT检查:观察肿瘤部位、范围、气管受累情况及颈总动脉受累情况。

胸部CT检查:如有条件,应作为常规检查以发现早期转移灶。

放射性核素检查:甲状腺组织能特异性摄取131I及99mTc,可根据显像情况判断甲状腺的形态、位置、大小及甲状腺内的占位病变,可根据吸收锝或碘的功能差异,分成热结节、温结节、冷结节。热结节绝大多数为良性,温结节亦多为良性,冷结节约1/4为恶性。

B超检查:根据B超声图像可判断病变发生的部位、大小、物理性质,亦可为定性提供参考。

针对细胞学检查:本法对定性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临床已广泛应用。

降钙素的检测:对诊断甲状腺髓样癌,观察术后动态变化,确定其复发及转移有重要参考价值。

甲状腺球蛋白的检测:不能作为特异性肿瘤标志物用于定性诊断,但作为术后监测有一定价值。

(二)鉴别诊断

1.甲状腺腺瘤:临床上最常见的甲状腺良性肿瘤,多发生于20岁~40岁的女性。病理分为滤泡性腺瘤和乳头状腺瘤两类。腺瘤多为局限性有包膜的单发结节,生长缓慢。初起多无症状,肿块可如杏仁、红枣或核桃大小,表面光滑,无压痛,随吞咽上下移动。瘤块大者可压迫气管移位,约10%发生癌变。

2.亚急性甲状腺炎:多发生于20岁~40岁的女性,一般起病较急,常由病毒引起。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伴轻度发热和其他全身症状,甲状腺双侧弥漫性或单侧局限性肿大,常有疼痛,吞咽为甚。肿物质韧、压痛明显。T3、T4偏高,吸碘率降低。本病不经治疗,数周或数月后常可自愈,服小量碘、强的松类药物或用小量X线治疗,效果良好。

3.淋巴性甲状腺炎: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于中年女性,为慢性进行性双侧甲状腺对称性肿大,橡皮样硬度,表面有结节,周围组织不粘连。一般无自觉症状,病变长期持续常伴有甲状腺功能不足表现。扫描可见甲状腺内碘分布普遍稀疏,颈部X线片无钙化灶。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效价升高。本病对肾上腺皮质激素反应敏感,小剂量X线可控制病变发展。

4.慢性纤维性甲状腺炎:临床较少见,为慢性纤维增殖性疾病,多见于50岁左右女性,甲状腺普遍中等程度增大,质硬如木样,病变进行性发展,可与周围组织固定,并出现气管压迫症状,颈部X线片无钙化灶。放疗无效,须手术切除甲状腺峡部,显露气管,以缓解或预防压迫症状。如有甲状腺功能减低,可给甲状腺素治疗。

5.结节性甲状腺肿:多见于地方性甲状腺肿地区,病程长,初为甲状腺双侧弥漫性肿大,随着年龄增长,可产生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质韧或较软,表面光滑,随吞咽上下活动。B超检查多为囊性,可有钙化。一般较少发生压迫症状,部分患者可合并甲亢,少数可发生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