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治疗

四、治疗

治疗恶性肿瘤伴发的高钙血症应从两方面进行。首先必须尽快控制原发肿瘤,包括手术切除肿瘤、放疗、化疗、生物治疗等,参阅肿瘤各论中具体章节。同时对症状明显的高钙血症作紧急处理,可采取以下方法。

1.扩容

由于患者常伴有脱水,应常规补充生理盐水溶液,一般每天总量不超过4000mL,以稀释血液,降低血钙浓度,并加强钙从肾脏排泄,但要注意心功能、肾功能和水电解质平衡。

经过扩容治疗后,血清钙浓度能够有所降低。

2.增加钙盐从肾脏排出

在补充液体的同时,可考虑应用利尿剂呋塞米,在补给1000~2 000mL液体后可给予呋塞米40~100mg,此后按病情需要每2~6h重复1次。它主要作用于髓袢升枝粗段,可促进肾小管排钠、排钙。但如果患者的血容量减少,近曲小管钠和钙吸收的增加能够阻止这一反应。因此,如果血容量不足,袢利尿剂反而会起加重高钙血症的作用。

降钙素也可以通过抑制远端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而促进肾脏排钙。

3.抑制破骨细胞

鉴于大多数恶性高钙血症病例中骨吸收钙增加,因此除了治疗肿瘤本身以外,最佳治疗是抑制骨的吸收。而破骨细胞是无论体液性还是局部性溶骨性高钙血症,造成骨吸收的最后通路。下列抑制破骨细胞功能的药物,无疑是极有效的抗高钙血症治疗药物。

(1)双磷酸盐。双磷酸盐是一类结构类似于焦磷酸盐的复合物,主要有羟乙双磷酸盐(Etidronate;1-羟基乙缩醛-1,1-双磷酸盐),氯甲双磷酸盐(Clodronate;双氯亚甲基双磷酸盐),帕米磷酸二钠(Pamidronate;3-氨基-1-羟甲基-1,1-双磷酸盐)。双磷酸盐是一类降低血钙,恢复正常血钙浓度最为有效的药物。以帕米磷酸二钠在临床上最为常用,一般予以30~90mg单次或分次静脉输注;当血钙浓度低于3mmol/L时,常用剂量为30mg;当血钙浓度介于3~3.4mmol/L时,常用剂量为60mg;当血钙浓度高于3.4mmol/L时,常用剂量为90mg。羟乙双磷酸盐的推荐剂量为7.5mg/kg,溶于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输注,用药时间大于4h。

双磷酸盐类复合物降低血钙主要通过磷酸盐与钙结合,形成钙磷复合物沉积于骨质,并增加骨质形成。有学者证实破骨细胞内的溶酶体酶系统参与骨吸收的过程,而双磷酸盐对这些酶有抑制作用。Bounekamp等所做的体外实验提示帕米二磷酸盐能够抑制单核破骨细胞前体转变为前游离破骨细胞,而羟乙磷酸盐和氯磷酸盐无此作用。

一般来说,患者对双磷酸盐的治疗耐受良好。10%~15%的患者会出现低热;其他并发症有低钙血症、高磷血症;在肾功能受损的患者快速静脉输注氯甲双磷酸盐和羟乙双磷酸盐时曾有引起肾功能恶化的报道。

(2)普卡霉素(Plicamycin)。普卡霉素是一种抑菌性抗菌物质,早期曾被用于治疗精原细胞瘤,目前是治疗高钙血症的主要药物之一。体外研究提示作用机制与其抑制DNA和RNA的合成,对破骨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有关。普卡霉素能使大约80%的高血钙患者恢复正常血钙。常用剂量为25μg/kg,4~6h内静脉输注。该药不良反应较大,主要有恶心、呕吐等胃肠反应,骨髓抑制及肝、肾功能损害。

(3)降钙素。降钙素具有促进尿钙排出及抑制破骨细胞对骨吸收的双重作用,是一种理想的抗高钙血症药物。降钙素的抗吸收作用与其对破骨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以及可能对新破骨细胞聚集的抑制作用有关。降钙素与双磷酸盐合用能够产生更迅速的降血钙效应。

在危及生命的高钙血症或以神经症状为主的病例中,推荐剂量为8MRC(医学研究会)单位/kg,肌注,每6h 1次,应用1d或2d,常与静脉输注双磷酸盐合用。

(4)硝酸镓。Warrell等在一项硝酸镓的开放标记研究及与降钙素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中证实硝酸镓降血钙的有效性,其降钙效果优于降钙素。动物实验发现硝酸镓能使骨盐溶解减少,骨吸收受抑制。硝酸镓需要静脉内给药,每日静滴200mg/m2,连续用5d,可使97%的患者血钙恢复正常。

4.类固醇激素

糖皮质激素可抑制破骨细胞引起的骨钙溢出,也可以抑制胃肠道对钙的吸收,对血液系统肿瘤伴发高钙血症的疗效最佳,可结合其他药物联合应用。一般为每日口服泼尼松40~100mg,但起效慢,疗效维持时间短。

5.透析治疗

如以上方法不能控制高钙血症,特别是在高钙血症的急性期,可考虑用不含钙的透析液作血液透析治疗。

6.其他药物

(1)WR-2721。放射保护剂有机磷酸盐S-2(3-氨基丙基胺乙基)磷硫酸,又称WR-2721,是一种对钙代谢有特殊作用的物质。它能抑制PTH的分泌,还可以抑制非PTH依赖型钙吸收,机制不明。但目前在高钙血症中仍未广泛应用。

(2)碳酸酐酶抑制剂。乙酰唑胺是一种碳酸酐酶抑制剂。Brown等证实在负荷H 500leydig肿瘤细胞的高钙血症的小鼠中,乙酰唑胺可引起钙水平的明显降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见到碳酸酐酶抑制剂对人类高钙血症有效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