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肿瘤学科对肿瘤论断的研究进展

二、中医肿瘤学科对肿瘤论断的研究进展

近代中医肿瘤学科在诊断方面已有了较大的进展,以前限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对肿瘤的诊断病名欠规范,很多临床上表现类似的良恶性病变常被混杂在一起,传统的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对于中医辨证需求尚能满足,但对于恶性肿瘤的定位定性则难以确诊。近代已将现代医学的一些先进的诊断检查手段应用到中医肿瘤诊断过程中,诸如病理学、影像学甚至分子生物学等,临床注重“辨病”的重要性,推动了中医肿瘤的学科发展。最新的中医疾病名称规范中已一改以往的以“证”代病,而直以现代医学的肿瘤病名来统一确定诊断病名,但中医在诊断恶性肿瘤时,与现代医学的不同之处还在于,除了局部辨“病”外,更强调整体的辨“证”,这实际上是一种将局部病变与全身状态联系在一起的过程。认为恶性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反之局部的病变日久又会影响全身,表现为一系列的不同“证候”。近代中医肿瘤学科的诊断研究较深入的两个方面主要集中在舌诊和穴诊。有人在对数千例的多种恶性肿瘤病人的舌象进行观察发现,癌症患者的青紫舌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其中又以肺癌占多数。舌苔往往会随着疾病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胃癌患者早期舌苔以白腻为多见,中晚期则以厚腻或剥脱苔为常见。患癌前病变如萎缩性胃炎等出现青紫舌、裂纹舌,而舌苔短时间变化为腻苔或剥脱苔时,应考虑到有恶变的可能。癌症患者中,舌体正常者占44.5%,胖舌占30.2%,裂纹舌占13.7%,胖兼裂纹舌占11.7%。癌症患者的舌齿痕发生率亦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对于舌下脉络的观察发现,舌下脉络的异常变化早于舌质变紫或舌边两侧瘀斑、瘀点,灵敏度较高。有49.7%的癌症病人可出现舌下脉络充盈、怒张、迂曲、颜色青紫等异常情况,多见于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等患者。舌下脉络主干充盈或周围小静脉扩张程度,颜色变深程度均与癌症的严重程度相一致。1985年至1990年间,由全国30个医疗单位组成的中医诊断协作组,根据统一观察项目及标准,并使用统一的舌色板,对16865例恶性肿瘤患者、4049例非癌症患者以及8845例健康者的舌象进行观察研究发现:暗红及青紫舌在恶性肿瘤组为非癌症组的2倍,为健康人组的2.7倍;舌脉异常率恶性肿瘤组亦最高(P<0.01)。暗红、青紫舌和舌脉异常在恶性肿瘤中出现率较高,对恶性肿瘤的诊断虽不具有特异性,但在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舌诊研究对于癌症的普查粗筛有重要的价值,对于某些肿瘤还可起到辅助诊断的价值。如曾有人提出的肝瘿线(舌两侧边缘呈紫或青色、或条纹状、或不规则的斑块黑点,边界分明,易于辨认)与肝癌的关系甚为密切,其诊断符合率为77.69%,尤其在对于原发性肝癌与失代偿期肝硬化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舌诊的研究对于中医辨证分型、指导治疗及疾病转归预后的判定亦有重要的价值。陈健民曾对548例恶性肿瘤患者辨证粗分为虚证117例,虚实夹杂证321例,实证110例3组,其中青紫舌所占比例分别为5.98%、32.71%和49.0%,以实证组最高。有人观察发现,在紫舌、青紫舌或有瘀斑的癌症患者,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后,紫舌减轻或消失,往往提示治疗有效,患者的症状常亦随之改善。另有报道,鼻咽癌在接受放射治疗后,若癌灶虽已消失,但舌质变紫或舌边瘀斑不消,则易于转移或复发;黯舌较重或由轻转重,提示病情多恶化进展。

应用穴位的变化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来诊断癌症研究的较多。研究发现,某些肿瘤患者在其耳廓上的相应位置可见到隆起或凹陷;或可见到皮色异常;或可局部出现痛觉、热觉过敏等。有人根据肝癌等患者耳壳相应穴位电阻降低的原理,设计出简易的肿瘤探测仪来探测。经探查636例可疑肝癌,与西医常规方法检查的结果对照,符合率为70%,并发现肝癌患者有几个耳穴敏感点(正特异区、背特异区、左肝大区、右肝大区、肾上腺、皮质下、松肌点)。用多功能穴位探测仪测定穴位温度,以双侧同名穴位的温差超过0.5℃作为异常指标,对100例已确诊的癌症患者进行检查,其符合率达86%。在应用体穴诊断癌症方面,有人以新大郗穴(臀横纹与腘窝横纹连线之中点,外0.5寸,下0.5寸)作为诊断各系统肿瘤的定性穴;以十二经俞、募、郄等穴位作为诊断各系统癌症的定位穴,两者配合使用后可初步对肿瘤作出定位与定性。如肺俞穴压痛配新大郗穴压痛诊断为肺癌等,检查的结果与现代医学检查的诊断符合率达95%。需要指出的是若单纯将穴位诊断应用于恶性肿瘤的诊断尚欠缺一定的特异性,这是该类方法至今未能得以普及开展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