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预防与护理

四、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

【一级预防】

减少、消除大肠癌的致病因素,抑制正常细胞的癌变过程。

1.饮食调整

虽然大肠癌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绝大多数散发性的大肠癌与环境因素,特别是饮食因素密切相关,对饮食干预,可以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

——能量摄入 能量摄入与大肠癌发生有关。大部分的研究表明,总的能量摄入与大肠癌危险性有关系,无论摄入的能量是蛋白质、脂肪还是碳水化合物。减少能量的摄入有可能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

——脂肪与红肉 大肠癌的发生与动物脂肪和肉类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高脂摄入的妇女与低脂妇女相比大肠癌相比大肠癌风险增加32%。而肉类中摄入红肉是大肠癌发生的一个强的危险因素。减少食物中脂肪的含量,特别是尽量少吃煎烤后的棕色肉类,有助于减少大肠癌的发生。

——水果、蔬菜和膳食纤维 纤维素能增加粪便量,稀释结肠内的致癌剂,吸附胆汁酸盐,从而能减少大肠癌的发生。因此在平时的饮食,应该尽量多摄入蔬菜、水果、纤维素,合理饮食,减少大肠癌的发生。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有研究表明,补充维生素A、C、E能使腺瘤患者的结肠上皮过度增生转化为正常,但目前资料并不支持用抗氧化维生素来预防大肠癌。微量元素与大肠癌的关系,目前研究还不甚详细。叶酸能减少大肠癌的发病,但具体机制不清楚。

——膳食抗致癌原 膳食中的大蒜、洋葱、韭菜、葱中含有的硫醚;柑桔类含有的萜;葡萄、草莓、苹果中含有的植物酚以及胡萝卜、薯蓣类,西瓜中含有的胡萝卜素,都被认为是能够抑制突变,具有抗癌作用。尤其是大蒜,有研究表明,大蒜是具有最强保护作用而使人们免患远端结肠癌的蔬菜。

2.改变生活习惯

——肥胖与运动: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独立的大肠癌的危险因素,体力活动过少是大肠癌的危险因素。体力活动可以影响结肠蠕动有利于粪便排出,从而达到预防大肠癌的作用。

——吸烟:吸烟与大肠癌的关系还不十分肯定,但吸烟是大肠腺瘤的危险因素已经得到证实,目前研究认为,吸烟是大肠癌基因产生的刺激因素,但需要经过大约40年的时间才能发生作用。

——饮酒:酒精的摄入量与大肠癌的有关系,酒精也是大肠腺瘤的危险因素,但具体原因不清楚。减少酒精摄入量有利于预防大肠癌。

——生殖因素:激素与生殖因素可能影响大肠癌的发生,美国研究表明,单身女性的大肠癌发病率高于结婚女性,有人认为这与激素能影响胆汁酸盐代谢有关。

3.药物

许多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者,大肠癌发病率降低。每月服用10~15次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使大肠癌的相对危险度下降40%~50%。但也有研究并不支持这一说法,并且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用量、用药时间、长期应用所致的副作用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4.治疗癌前病变

大肠腺瘤患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大肠癌发病率明显增加,通过普查与随访,尽早切除腺瘤,治疗结肠炎,可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尤其是对于有家族史者,通过遗传学检查,筛查处高危人群,进行结肠镜检查,是大肠癌预防工作的重要方面。

【二级预防】

肿瘤的二级预防,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或减少肿瘤引起死亡。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从癌前病变到浸润性癌,估计需要经过10~15年的时间,这为普查发现早期病变提供机会。普查是二级预防的重要手段。

【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对肿瘤患者积极治疗,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目前对大肠癌患者采取手术治疗为主,辅以适当的放化疗、中医药治疗、免疫治疗,以提高大肠癌的治疗效果。

(二)护理

1.护理评估

(1)健康史 评估病人过去病史时注意有无大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等;了解病人饮食习惯是否与癌的发生有关等。

(2)身体状况 病人早期仅有排便习惯的改变、腹部隐痛,以后可出现粘液脓血便、腹部肿块、贫血、消瘦、乏力等。如腹部有明显压痛,多由于癌肿穿透于肠壁外,已形成伴有炎症的肿块,若出现肝肿大、腹水和低位性肠梗阻者,则为大肠癌晚期症状。大肠癌Dukes分期:癌肿局限于肠壁内为A期;已穿透肠壁,但无淋巴结转移为B期;既穿透肠壁,又有淋巴转移为C期;已有远处转移为D期。不同的分期阶段,其治疗效果与预后不同。

(3)心理状况 大肠癌病人除了焦虑和恐惧外,也常常会对自己和家庭的未来深感忧虑,产生沮丧和内疚等情绪体验,有些病人还可能产生愤怒、愤恨和敌意。尤其是永久性使用人工肛门的病人会产生“不完全感”或失落感,可将自己当作“废人”感到悲观和绝望。也影响了病人的工作及交际活动。

(4)辅助检查 ①直肠指检:可发现直肠癌的肿块,并能判断其部位、范围、活动度以及有无肠外、盆腔内种植性肿块等;②癌胚抗原(CEA)检查:对直肠癌预后与复发的判断有一定价值,测定值增高者预后相对较差。

(5)护理诊断

①焦虑、恐惧或绝望 与癌症威胁、个人意志及生活环境等因素有关。依据:心烦、失眠、忧郁、无助感。

②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与癌症消耗、饮食控制、手术创伤或化疗反应有关。依据:消瘦、贫血、甚至恶病质表现。

③自我形象紊乱 与人工肛门病人对自己身体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不能接受有关。依据:自卑、孤独、失落感。

④潜在并发症 排尿异常,与手术损伤盆腔神经丛有关。依据:尿潴留。

⑤潜在并发症 排便异常,与排便方式改变(人工肛门)有关。依据:排便失禁。

⑥潜在并发症 感染,与术中术后污染、引流不畅、吻合口瘘及抵抗力低下有关。依据:伤口感染、盆腔感染、腹腔感染、尿道感染等。

⑦潜在并发症 瘘口周围皮肤糜烂、瘘口肠粘膜水肿、缺血坏死、外翻脱出或内陷,与粪便污染刺激及瘘口肠管血供不良或手术操作等因素有关。知识缺乏与缺乏大肠癌知识和疾病经历有关。

(6)护理目标

减轻对疾病及手术的焦虑及恐惧,建立信心,能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身体营养状况得到改善。

人工肛门得到适当护理,并逐渐能够自理。

有关并发症可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获得有关疾病的医疗保健知识。

2.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要掌握病人的情绪变化,尤其对需作人工肛门者,要做耐心的思想工作,解释治疗的必要性及意义,以取得病人的理解和合作。同时注意社会、家庭的相互配合,从多方面给病人以关怀和心理支持。

——加强营养:给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必要时采取输液、输血、输蛋白等支持疗法。

——充分的肠道准备:术后3日口服新霉素1g或链霉素0.5g,每日4次,口服甲硝唑0.4g,每日3次,以预防术后感染;术前3日控制饮食,给流质饮食,以减少粪便产生和保证肠道的清洁;术前1~2日口服液体石蜡30mL,1日3次;术前晚及术日晨作清洁灌肠。也有人用大量含盐溶液口服,在数小时内作全肠道灌洗。

——术日晨安置尿管、胃管。

——直肠癌病人术前2日每晚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作肛门坐浴;如是女性患者同时用该浓度药液作阴道冲洗。

——术前备皮、皮试、配血等常规准备,并做好三大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胸透、心电图等常规检查。

——备好术中所用抗癌药物(如氟脲嘧啶250mg3支)。

(2)术后护理

——一般护理:

术后平卧6h,如无禁忌可改半卧位;

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注意有无内出血和吻合口瘘迹象;

加强术后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胃肠减压一般使用48~72h至肛门排气或结肠造口开始开放,起初少量进流质,如无腹胀改为半流质,2周后改为少渣饮食;

术后继续给予抗生素和甲硝唑预防感染;

术后化疗期间,随时防止和处理化疗副作用。

——引流管护理:骶前引流管接负压装置,观察和记录引流液性状和量,2~3日后如无引流液排出者可拔除引流管。肛门部切口手术后4~7天,可开始用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坐浴,1日1次,同时更换敷料。

——直肠癌术后导尿管护理:①留置导尿一般需1~2周;②每日用1∶5000呋喃西林液冲洗膀胱1~2次,每周更换导尿管;③数天后关闭导尿管,每隔4~6h或有尿意时开放尿管1次,训练膀胱收缩排尿功能;④拔管后如排尿困难,可先试行针刺、按摩、热敷等。

——人工肛门(结肠造口)护理:人工肛门一般于术后2~3日肠功能恢复后开放,开放时宜取左侧卧位,并预先用塑料薄膜将造瘘口与腹部切口隔开;腹部切口用特制胶布封闭,以防粪便污染;造瘘口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并以氧化锌软膏涂抹周围皮肤,以免浸渍糜烂;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洗净皮肤并揩干,及时更换敷料。病人可起床时,适当使用人工肛门袋,将袋口贴放于造口处盛接粪便,并用弹性带将肛袋系于腰间,松紧应适宜;肛袋内积有粪便时及时清除洗净并更换。人工肛袋是橡胶或塑料制品,难以蒸发水分,故不宜长期持续使用,以免引起瘘口粘膜或周围皮肤糜烂,一般应备用多个肛袋交替使用为宜。术后1~2周后定时经造瘘口置入肛管注入等渗盐水约500mL,可逐渐建立定时排便习惯,粪便已成形后,则可不用肛袋,仅于人工肛口处覆盖敷料,用腹带固定即可。注意饮食卫生,以防肠道感染;避免进食产气或刺激性食物,以免腹胀。注意观察人工肛门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如人工肛门残端坏死、人工肛门狭窄、人工肛门旁疝、人工肛门结肠脱出等,如有可疑应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康复指导:①6周内不要提举超过6kg的重物,进行中等程度的锻炼(如散步),以增加耐受力;②要定期复查;③人工肛门应定期带上手套,用食指和中指深入造口扩张,以防止狭窄而造成排便不畅;④如有体温超过38℃,腹部感觉疼痛,腹胀,排气、排便停止,请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