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是一种好发于男性老年人的疾病,其发病率世界各国很不一致,在欧美发病率明显高于亚非地区。目前,在美国其发病率占男性肿瘤第1位,病死率占第2位。据国内相关文献报道,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较之以往增长了70%,居男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增长率的首位。我国上海市1990年~2000年,标化发病率已由2.6例/10万名男性攀升至7.7例/10万名男性。不少隐匿性前列腺癌生前无症状,于其他疾病尸解时才发现。Franks曾报道因癌症而死亡的尸解材料中发现60岁~69岁病例中有1/3,70岁~79岁病例中有1/2,80岁以上病例中有3/4存在着无临床症状的潜伏性前列腺癌,发病高峰在60岁~80岁之间。
病因尚不明确,有家族倾向性,已婚较未婚多见。大量临床资料提示,一般认为与体内雌激素与雄激素的比例调控失衡有关,雄性激素可能是促进前列腺生长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研究发现,在性活力较高的人群中,前列腺癌发病率较高,而在睾丸切除的人群中很少有此病发生。目前还有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临床确定前列腺癌患病危险时非常重要。现在有一些证据证明减少动物脂肪的摄入,多食水果、谷物和蔬菜能降低这种危险。此外,环境污染、淋球菌感染后的发病率也可增高。英国学者发现过量饮用咖啡和酒类与前列腺癌的发病亦有关。
本病97%属腺癌,其余为鳞癌。绝大多数发生在腺体周围的腺泡腺管上,常位于后叶,但两侧叶亦有发生。前列腺癌一般可分为以下三型:(1)潜伏型:病灶小而无症状,无转移,常发现于尸检中;(2)临床型:有明显临床症状,周围组织侵犯,一般转移较晚;(3)隐蔽性:原发灶小,但常有早期广泛转移。因此本病大多病情隐匿,初诊病例已有转移者占30%~60%,转移途径可穿过包膜而行局部蔓延,侵犯精囊、膀胱、输精管和盆内组织,又可经淋巴、血行转移到全身。其中转移到骨的占60%~70%,以盆骨、腰椎、股骨和肋骨较多。骨转移状况大多数为成骨性转移,而溶骨性转移很少见。内脏转移者以肺居多,其次是肝、胸膜、肾及脑等。淋巴转移常发生在髂内、髂外、腰部、腹股沟、下腔静脉旁、胸腔、左锁骨上及腋下淋巴结,可引起相应部位淋巴结肿大及下肢肿胀。本病临床分为四期:Ⅰ期:癌瘤局限于前列腺体内;Ⅱ期:前列腺被膜有癌浸润,而无其他转移病变;Ⅲ期:除前列腺体外,精囊与膀胱颈均被浸润,但尚无其他转移病变;Ⅳ期:前列腺癌已伴有淋巴结、骨骼或其他转移病变。
中医文献中未见前列腺癌之病名,但与本病有关的类似记载与描述,散见于淋证、癃闭、痛证、血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