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

一、诊断

(一)诊断要点

1.病史:危险因素:卵巢癌的病因未明,年龄的增长,未产或排卵年增加(初潮早或绝经晚),使用促排卵药物,绝经后应用激素替代疗法,乳腺癌、结肠癌或子宫内膜癌的个人史,以及卵巢癌家族史,被视为危险因素。

遗传性卵巢癌综合征(HOCS):其患病的危险率高达50%,并随年龄增长而危险增加。

“卵巢癌三联征”:即年龄>40岁、卵巢功能障碍、胃肠道症状。可提示对卵巢癌的警戒。

2.症状:早期症状:早期常无症状或有较轻微的非特异性症状,常表现在消化道,如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胀、恶心感。

压迫症状:腹痛、腰痛、便秘、尿频、排尿困难及下肢浮肿。

扩散及转移症状:腹膜转移产生腹水,可致腹部不适、腹胀、呼吸困难;肠道转移可致消化道症状;子宫内膜转移或同时伴发子宫内膜癌,可致不规则阴道出血及异常分泌物增多;胸膜转移产生胸水,可致呼吸困难和心悸;肺转移可出现干咳、咯血;骨转移可引起局部剧烈骨痛等。

内分泌症状:性早熟、男性化、闭经、月经紊乱及绝经后出血等。

3.体征:全身检查:常见腹部膨隆、腹围增加、腹腔肿块、腹水征阳性,特别应注意乳腺、浅表淋巴结、肝、脾及直肠检查。

盆腔检查:双合诊和三合诊检查子宫及附件,注意附件肿块的位置、大小、形状、边界、质地、表面状况、活动度、触痛及子宫直肠窝结节等。

卵巢癌常见并发症:肿瘤破裂、出血、扭转,继发感染,肿瘤侵犯肠壁所致的肠梗阻。

4.辅助检查

细胞学检查:腹水、阴道后穹窿吸液和细针穿刺抽吸(FNA)细胞学检查是卵巢癌常用的诊断方法,但阳性率较低。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CT及MRI检查对判断肿瘤大小、性质(囊肿或实性)、转移部位、有无腹水及发现盆腔或主动脉旁淋巴结的增大有一定价值。

肿瘤标志物:

(1)CA-125:对诊断卵巢上皮性癌有重要参考价值,特别是浆液性腺癌。但它并非绝对特异。有一部分非恶性妇科疾病如急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腹盆腔结核、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及一些非妇科疾病的CA-125值也有升高,诊断时应注意。临床上检测CA-125以≥35U/mL为阳性标准。

(2)甲胎蛋白(AFP):是检测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的重要指标,成年人正常值<40μg/L。

(3)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卵巢绒癌及含有绒癌成分的生殖细胞肿瘤患者血中HCG异常升高。正常非妊娠妇女血清β-HCG<3.1μg/L。

(4)乳酸脱氢酶(LDH):部分卵巢恶肿瘤血清中LDH升高,特别是无性细胞瘤者常常升高,但这并非特异指标。

(5)癌胚抗原(CEA):有些晚期卵巢癌,特别是粘液性囊腺癌CEA值常升高,但这并非卵巢癌的特异抗原。

腹腔镜检查:诊断不明确时,可通过腹腔镜检查了解盆腔肿块的大小与性质。还可以对可疑部位做活检,吸取腹腔液体做细胞学检查,观察腹膜及脏器表面的情况及了解横膈膜的情况,以做出较正确的诊断及治疗方案。

剖腹探查:对通过各种检查仍不能肯定但又排除不了卵巢癌的病例,剖腹探查是最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能准确了解肿瘤的病变范围、病理特点,有利于准确分期和治疗。

分期:

卵巢癌的分期必须通过全面的临床检查及通过剖腹手术对盆、腹腔全面探查,腹腔液体或冲洗液的细胞学检查及对盆腔以外可疑部位多处活检病理检查后,才能做出全面的分期。

(二)鉴别诊断

1.卵巢良性肿瘤:卵巢良性肿瘤也表现为卵巢肿块,但多发生在生育期年龄组,多为单侧,表面光滑,可推动,有囊性感,生长缓慢,无腹水。超声检查多为囊性声影,血清CA~125检测为阴性或低水平上升。

2.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形成的粘连性肿块及子宫直肠凹陷结节与卵巢肿瘤很难鉴别。前者多发于生育年龄妇女,常有进行性痛经、月经失调及不孕等,试用孕激素治疗有效可辅助诊断,超声检查、腹腔镜检查是有效的辅助诊断方法,有时需剖腹探查才能确诊。

3.盆腔炎性包块:多有长期盆腔炎反复发作史,有发热,下腹痛,肿块固定、结节感、与周围组织粘连,有明显的触痛感,经抗炎治疗后症状缓解,盆腔肿块可缩小,超声检查有助于诊断。

4.结核性腹膜炎:也可表现为腹腔或盆腔粘连性包块,常合并腹水,多发生于年轻、不孕妇女。多有肺结核史,全身症状有消瘦、乏力、低热、盗汗、食欲不振、月经稀少或闭经。妇科检查肿块位置较高,形状不规则,界限不清,固定不动。腹部检查有特征性的柔韧感,叩诊时鼓音和浊音分界不清。超声检查、腹水抗酸杆菌检查和腹水细胞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必要时行腹腔镜检查或剖腹探查确诊。

5.肝硬化腹水:有肝硬化病史,肝功能检查异常,腹水脱落细胞学检查阴性,超声或CT检查可见到肝脏异常。

6.转移性卵巢癌:最常继发于胃肠道、乳腺和生殖道癌的转移,约占卵巢所有恶性肿瘤的10%。发病年龄比原发性卵巢癌小10岁左右,有消化道或其他原发癌的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