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综合治疗

三、综合治疗

(一)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

(1)肝郁血热证

治法:疏肝清热,凉血止血。

主方:丹栀逍遥散加减。

常用药:仙鹤草30g,阿胶(烊化)15g,茯苓15g,柴胡12g,赤芍12g,生地12g,益母草12g,丹皮12g,山栀10g,白术10g,薄荷(后下)3g,三七末(冲服)3g。

湿热蕴毒证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散结。

主方:四妙丸加减。

常用药:生苡仁30g,半枝莲30g,龙葵30g,白花蛇舌草30g,土茯苓30g,车前草30g,白英30g,苦参20g,黄柏10g,怀牛膝10g,黄连5g。

(2)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散结。

主方:少腹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15g,五灵脂15g,小茴香12g,玄胡10g,香附10g,川芎10g,赤芍10g,蒲黄10g,肉桂5g,干姜5g。

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肾健脾,固摄止血。

主方:右归丸合举元煎加减。

常用药:山药30g,党参15g,黄芪15g,杜仲15g,熟地15g,阿胶(烊化)15g,鹿角胶(烊化)10g,白术10g,制附子10g,山萸肉10g,补骨脂10g,菟丝子10g,升麻5g,肉桂5g。

(3)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固冲止血。

主方:左归丸加减。

常用药:熟地20g,山药20g,枸杞12g,山萸肉12g,菟丝子12g,鹿角胶(烊化)12g,龟胶(烊化)12g,知母10g,黄柏10g,川牛膝10g。

2.中成药

化瘀丸:主要药物为香附、艾叶、当归、川芎、地黄、赤芍、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干漆。功效为活血养血,祛瘀生新,散结止痛。适用于瘀血内阻症的子宫体癌较为适宜。本药为水丸,每次口服6~8g,每日2次。

崩漏丸:主要药物为棕榈炭、莲房炭、贯众炭、杏仁皮炭、血余炭、茜草炭、香附、木香、当归、栀子等。功效为固崩塞漏。适用于子宫体癌以出血症状明显者。本药为水丸,每次口服6~8g,每日2次。服药期间忌辛辣食物。

妇科四生丹 主要药物为当归、川芎、人参、白术、大黄、红花、苏木、地榆炭、乳香、没药、生蒲黄、五灵脂等。功效为益气养血,活血解毒,通络止血。适用于晚期子宫体癌术后放化疗后气血两虚,邪毒未去或又复发转移者。本药为蜜丸,每次服6~8g,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3.药物外治

(1)蛋黄油调膏

药物组成:苦参30g,雄黄15g,白矾15g,黄柏30g,乳香15g,没药15g,麝香2g,蟾蜍2g,冰片2g,硇砂1g。

制法用法:将上述各药各研细末后混匀,用蛋黄油调膏,外敷于患处,每日换药1~2次。

适用症:子宫体癌疼痛者。

(2)白酒酊剂

药物组成:血竭10g,制乳香10g,制没药10g,玄胡15g,红花10g,冰片3g,白酒500毫升。

制法用法:上药除白酒外均研末,放入白酒中浸泡后,外擦痛处,可反复使用。

适应症:子宫体癌疼痛者。

(二)西医治疗

子宫内膜癌治疗应以手术治疗为主,辅助放射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化学治疗。具体根据子宫大小、肌层是否被癌浸润、宫颈管是否累及、癌细胞分化程度及患者全身情况等因素而定。治疗原则如下:

I期G1:根治性手术治疗。

I期G2和G3:根治性手术加放疗。

Ⅱ期:根治性手术加放疗。

ⅡI期:放疗加内分泌治疗,必要时配合手术治疗。

IV期:放疗加内分泌治疗。

各期均宜配合中医药治疗。

1.手术治疗:手术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子宫内膜癌的根治性手术范围包括:广泛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

2.放射治疗:对于有手术禁忌证或晚期病例,以放射治疗为主。

3.内分泌治疗:原则上孕激素受体(PR)、雌激素受体(ER)阳性者宜用激素治疗,受体阴性者选用化疗。孕激素对PR阳性者有效率达85%,可以抑制子宫内膜细胞增生;三苯氧胺对ER阳性者有效率可达71%。目前主张孕激素和抗雌激素药物合用。

孕激素:甲孕酮500~1 000mg/d,分1~2次口服。或甲地孕酮40~320mg/d,通常剂量为160mg/d,1次或分次口服。目前主张大剂量(先大剂量后维持)、长时间、间歇给药有助于提高疗效。抗雌激素:三苯氧胺10mg/d,1日2次。

4.化学治疗

主要适应证:

(1)复发、转移及晚期病例;

(2)细胞分化不良者;

(3)雌、孕激素受体阴性,不适于激素治疗者。

EAP方案:VP-16 75mg/m2 静滴 第1~3日

ADM 40mg/m2静注 第1日

DDP 30mg/m2静滴 第1~3日

4周重复

EPF方案:VP-16 75mg/m2静滴 第1~3日

DDP 30mg/m2静注 第1~3日

5-Fu 500mg/m2静滴 第1~3日

4周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