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病因和症状命名、分类

二、以病因和症状命名、分类

1.噎膈(膈噎、膈证、噎食) 《素问·通评虚实论》曰:“隔塞闭绝,上下不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谓:“微急为膈中,食饮人而还出,后沃沫”。明李梃《医学入门》:“饮食不下,大便不通,名膈噎”“噎近咽,膈近胃,”古代文献中所说的噎膈,就是指的水饮可行,食物难人之证。它描述的症状与食管癌或食管末端的贲门癌的症状相类似。

2.反胃 《灵枢·四时气》说:“饮食不下,隔塞不通,邪在胃脘”。《金匮要略》在描述“反胃”症状时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明·赵献可《医贯》记载:“翻胃者,饮食倍常,尽人于胃矣。或朝食暮吐,或暮食早吐,心胸痞闷,往来寒热,或大便不实,或嗳腐噫酸”。古医籍中的反胃与胃癌所致的幽门梗阻相仿。

3.肺积 《难经》说:“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痈。”《济生方》说:“息贲之状,在右胁下,覆大如杯,喘息奔溢是为肺积,诊其脉浮而毛,其色白,其病气逆,背痛少气,喜忘目瞑,肤寒,皮中时痛,或如虱喙,或如针刺”。以上所述与肺癌淋巴管转移而引起的腋下及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的体征颇为相似。而息贲的症候“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痈”与肺癌产生的咳嗽、气急、发热等症相似。这里虽未述及有痰血,但“发肺痈”一句包含了痰血的症状,因此,肺之积的息贲,类似现在晚期肺癌的症象。

4.伏梁 《素问·腹中论》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曰伏梁。……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难经》云:“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其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济生方》说:“伏梁之状起于脐下,其大如臂,上至心下,扰梁之横架于胸膈者,是为心积。其病腹热面赤,咽干心烦,甚则吐血,令人食少肌瘦”。以上的记述,指的是消化系统肿瘤中的上腹部腹块体征,如肝癌、胃癌、胰腺癌等。

5.积聚 《难经·五十五难》曰:“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之所生,聚者六腑之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金匮要略》谓:“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即:腹内肿物固定不移,推之不动者谓之积,推之可动者谓之聚。积证又根据脏腑的不同可分为心、肝、脾、肺等数种,如明代戴思恭在《证治要诀》中说:“脾积在胃脘,大如覆杯,否塞不通,背彻心疼,饥减饱气”。《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在描述肝积时说:“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诸病源候论》亦云:“肝积,脉弦而细,两胁下痛……身无膏泽,喜转筋,爪甲枯黑,春瘥秋剧,色青也”等等,这里所说的各种积聚实际上包括了腹内胃、肠、肝及胰等良性和恶性的肿瘤,当然,肝脓疡、肝硬化、脾肿大、肠梗阻等非肿瘤性疾病也可以出现类似的体征,临床需注意鉴别。

6.鼻渊(鼻痔、脑漏、鼻息肉、控脑砂) 《素问·气厥论》曰:“鼻渊者,浊涕不止也”。清代吴谦《医宗金鉴》中说:“此症……鼻窍中时流黄色浊涕……若久而不愈,鼻中淋沥腥秽血水,头眩虚晕而痛者,必系虫蚀脑也,即名控脑砂”。清代医家陈士铎《疡科捷径》载道:“鼻痔初生榴子形,久垂紫硬气难行,肺经风热相兼湿,内服辛夷外点平”。时世瑞的《洞天奥旨》对其形状做了更为详细的描述:“鼻息者,生于鼻孔之内,其形塞满窍门而艰于取息,故名曰鼻息也。鼻痔者,亦生于鼻内,略小于鼻息,状如樱桃、枸杞”。这些描述与鼻咽部肿瘤有共同之处。

7.胎瘤(红丝瘤) 《医宗金鉴》说:“此证……发无痛处,由小渐大,婴儿落草,或一二岁之间患之。瘤皮色红,中含血丝;亦有自破者;”这里所说的胎瘤相当于现在的小儿血管瘤。

8.痰核 《医宗金鉴》说:“痰核者,心脾痰涎郁热。”这段记录包括了淋巴癌、癌肿淋巴转移灶、淋巴结核、淋巴结炎症等。

9.骨疽 中医药学文献中记载的“骨疽”包括了现代医学中的骨肉瘤、骨母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骨转移瘤等良性、恶性骨肿瘤,也包含了骨结核、骨髓炎等病症。

10.其他 在中医的古文献中还有疣、息肉、痰包等病名的记载,不再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