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
(一)诊断要点
1.病史:长期干咳或有粘液痰,尤其是痰中带血时应予警惕,特别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但青年人并不排除患肺癌的可能性。慢性咳嗽的患者,当咳嗽性质发生变化,或某一肺叶、肺段反复发生炎症时,应考虑肺癌的可能性。长期吸烟、慢性咳嗽和家族肿瘤病史、以及某些职业如接触放射性物质、石棉尘、制造重铬酸盐等的工作人员应列为重点普查人群,最好每半年检查1次。“肺结核”患者,正规抗结核治疗无效,或X线检查发现肿块影进行性增大,有节段性肺炎或不张,肺门阴影增大,不规则偏心厚壁空洞者,应重视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2.症状:肺癌的临床表现与其肿块部位、大小、类型、发展的阶段、有无并发症或转移有密切关系。有5%~15%的患者发现肺癌时常无症状。肺癌常见症状包括以下几方面:1.由原发肿瘤引起的症状:咳嗽、咯血、喘鸣、胸闷、气急、体重下降、发热;2.肿瘤局部扩散引起的症状:胸痛、呼吸困难、咽下困难、声音嘶哑、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Horner综合征等。
3.体征:肺癌继发感染时可肺部听诊可闻及干湿啰音,转移至胸膜或心包可并发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肿瘤压迫上腔静脉时可发生面部、颈部和上肢水肿以及胸前部淤血和静脉曲张,肿瘤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可出现淋巴结肿大,肿瘤转移至脑、骨、肝等部位也可引起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4.实验室检查:胸部X线检查:本项检查时发现肿瘤的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可通过X线透视,正、侧位胸部X线摄片,发现块影或可疑肿块阴影。
电子计算机X线机体层显像(CT):CT的优点在于能发现普通X线检查不能显示的解剖结构,特别对于位于在心脏后、脊柱旁沟和在肺尖、近膈面下级肋骨头部位极有帮助。CT还可以辨认有无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对于临近胸壁的肿块还可以在CT引导下进行针刺活检以明确组织学诊断。
磁共振显像(MRI):MRI在明确肿瘤与大血管之间关系明显优于CT,在发现小病灶(<5mm)方面又远不如螺旋CT。
放射性核素扫描检查:近年发展了正电子体层扫描技术(PET)可以较准确地对<1cm肺癌及肺癌纵隔淋巴结有无转移进行诊断。
痰脱落细胞检查 痰细胞学检查对于非小细胞癌的阳性率较小细胞肺癌的阳性率高,一般在70%~80%左右。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镜检查对明确肿瘤的存在和获取组织供组织学诊断均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近端气道内的肿瘤经纤支镜刷检结合钳夹活检阳性率为90%~93%。对于位于远端气道内而不能直接窥视的病变,可在荧光屏透视指导下经纤支镜活检。
开胸肺活检:若经痰细胞学检查、支气管镜检查和针刺活检均未能确立细胞学诊断,则考虑开胸肺活检,但必须根据患者年龄、肺功能、手术并发症等仔细权衡利弊后决定。
其他检查:癌相关抗原,如癌胚抗原,神经肽类和神经元类等检查对于发现肺癌均缺乏特异性,对判断转移或复发均无肯定的应用价值。
(二)鉴别诊断
1.肺结核
肺结核球:多见于年轻患者,多无症状,多位于结核好发部位(上叶后段和下叶背段)。病灶边界清楚,可有包膜,内容密度高,有时含有钙化点,周围有纤维结核灶,在随访观察中多无明显改变。如有空洞形成,多为中心性空洞,洞壁规则、较薄,直径很少超过3cm,常需与周围型肺癌相鉴别。
肺门淋巴结结核易与中央型肺癌相混淆,应加以鉴别。肺门淋巴结核多见于儿童或老年,多有发热登记结核中毒症状,结核菌素试验多呈阳性。抗结核药物治疗有效。中央型肺癌其特殊的X线征象,可通过体层摄片、CT、MRI和纤支镜检查等加以鉴别。
急性粟粒型肺结核应与弥漫性肺泡癌性鉴别。急性粟粒型肺结核发病年龄相对较轻,有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X线胸片上病灶为大小一致、分布均匀、密度较淡的粟粒结节。而肺泡癌两肺多有大小不等的结节状播散病灶,边界清楚,密度较深,进行性发展和扩大,且有进行性呼吸困难。
2.肺炎:应与癌性阻塞性肺炎相鉴别。肺炎起病急骤,先有寒战、高热等毒血症状,然后出现呼吸道症状,抗菌药物治疗多有效,病灶吸收迅速而完全,而癌性阻塞性肺炎炎症吸收较缓慢,或炎症吸收后出现块状阴影,且多有中央型肺癌表现,纤支镜检查、细胞学检查等有助于鉴别。
3.肺脓肿:应与癌性空洞继发感染相鉴别,原发性肺脓肿起病急,中毒症状明显,常有寒战、高热、咳嗽、咳大量脓臭痰,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增高。X线胸片上空洞壁薄,内有液平,周围有炎症改变。癌性空洞常见先有咳嗽、咯血等肿瘤症状,然后出现咳脓痰、发热等症状。胸片可见癌肿块影有偏心空洞,壁厚,内壁凹凸不平。结合纤支镜和痰脱落细胞检查可以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