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机制
基于人体正常钙平衡的调节机制,导致恶性肿瘤伴发高钙血症的机制有以下三个:①过量的钙从骨中动员出来,超过肾脏排泄的水平。②肾脏重吸收钙不恰当地增高。③从胃肠道吸收的钙盐增加。
与肿瘤性高钙血症有关的体液因子有:①异源性甲状旁腺素(PTH)和PTH相关蛋白(PTH-RP)。在许多肿瘤如肾癌、支气管鳞状上皮癌、乳腺癌等可以产生PTH和PTH相关蛋白。有学者从高钙血症的肿瘤患者血清中提取到免疫反应性PTH(iPTH);近年研究发现,肿瘤患者血清中往往PTH-RP升高。这种蛋白与甲状旁腺素的结构相似,末端含有8个排列一致的抗原决定族氨基酸,可与组织中的甲状旁腺素受体结合,发挥甲状旁腺素的作用。进一步示踪研究显示PTH-RP由肿瘤细胞复制和分泌,可能是造成高钙血症的主要原因。Budayr等对一组65例并发高钙血症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其中55%的患者循环PTH-RP水平升高。进一步研究显示PTH-RP的水平与高钙血症的预后有关,PTH-RP浓度高于12 pmol/L的肿瘤性高钙血症对治疗反应不佳,预后差。②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TGF-α能刺激破骨细胞分化增殖,抑制成骨细胞,从而使骨吸收增强。③前列腺素E。体外试验肿瘤细胞培养中可以产生PGE2,将其注射给小鼠可引起血钙升高。一些高钙血症的癌症患者血清中前列腺素水平升高,用吲哚美辛等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治疗,可减轻肿瘤所致的高钙血症。④破骨细胞活化因子(OAF)。已证实在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肿瘤细胞能分泌OAF,它能刺激破骨细胞促进骨质吸收。⑤肿瘤坏死因子(TNF)。TNF由肿瘤患者体内的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分泌,体外实验证实其既能刺激原始破骨细胞分化,又能增强破骨细胞活性。TNF的作用部分通过PGE介导。⑥1,25-二羟维生素D3。正常维生素D的代谢是在肾近曲小管中25-羟维生素D3的1gα羟化阶段受到密切调控的。自1981年起,已知类肉瘤病的患者在肾外可以发生底物依赖性的1-α羟基化。异位1-α羟基化的场所发生在与肉芽肿病相关的巨噬细胞内。Adams等在11年中发现5名淋巴瘤患者具有高钙血症,7名患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增高。1,25-二羟维生素D3能使原始骨髓细胞转变为单核巨噬细胞,这种细胞具有破骨细胞的功能。⑦其他。白细胞介素(IL)、淋巴毒素(LT)等也具有增强破骨细胞活性的作用。
伴发的高钙血症大致可分为四型:①激素相关性高钙血症。②局部溶骨性高钙血症。③维生素D相关性高钙血症。④假性高钙血症。假性高钙血症很少见,其发生是由于过量的钙与血浆非白蛋白性蛋白质结合而导致总体血清钙浓度升高。这些蛋白质通常是与多发性骨髓瘤或良性单克隆γ球蛋白血症有关的单克隆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