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生物反应调节剂
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生物反应调节剂有10余种,主要应用在恶性黑色素瘤、恶性淋巴瘤、肾癌及一部分实体瘤的治疗,有一定的确切的疗效。现简述如下。
1.卡介苗
药理及应用:原用于预防结核,属于特异性免疫制剂,后证明它具有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的作用,为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现用于恶性黑色素瘤,或在肺癌、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根治性手术和化疗后作为辅助治疗。
用法:
(1)皮肤划痕:在四肢皮肤上纵横划痕各10条,每条长5cm,交叉成为方块,以刺破表皮微微渗血为度,向划痕处置卡介苗1~2mL(75mg活菌/mL),每周1~2次,10~20次为1疗程。
(2)皮内针刺:用带针注射器作20点、40点或60点针刺接种卡介苗于四肢。
(3)瘤内注射:将卡介苗注入肿瘤结节内多用于恶性黑色素瘤,剂量为卡介苗悬液0.05~0.15mL。
(4)胸腔内注射:应用于肺癌手术后,在术后3~5天由胸腔引流管内注入卡介苗10活菌。注意:
(1)皮内注射时切不可注射到皮下,否则会引起严重深部脓肿,长期不愈。
(2)活菌苗用时禁日光暴晒,注射器要专用。
(3)瘤内注射、胸腔内注射及皮肤划痕均可引起全身性反应(如发热),应服用阿司匹林及苯海拉明2日。
2.短小棒状杆菌菌苗
药理及应用:为短小棒状杆菌菌苗的死菌悬液,是一种强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它的作用机制尚不太清楚,可能主要通过激活巨噬细胞,使其吞噬活性加强,亦有认为系刺激B细胞增生,促进高效价IgM、IgG抗体的合成。临床试用于恶性黑色素瘤、乳腺癌、小细胞肺癌。腹腔注射对癌性腹水也有治疗作用。
用法:
(1)皮内注射:最好注射在淋巴结引流区内,每点0.5mg,共8点,后可增加到12点,两点相距1~2cm,每周1~2次。
(2)皮下注射或肌注:一般选择上臂三角肌处注射,每次3.5~4mg。注射前加等量的2%利多卡因以减少疼痛,每周注射2次。
(3)静滴:常用4~10mg,加于250~500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中1~4小时内滴完。一般以2~4周为1疗程,如有效可较长时期应用。
注意:副作用有寒战发热、转氨酶升高、血压波动等。
3.干扰素(IFN)
药理及应用:IFN是一种糖蛋白。其主要作用有:直接抗病毒作用、增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和肿瘤相关抗原(TAA)的表达、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的细胞毒作用、增强抗体依赖性细胞(ADCC)的细胞毒作用、直接的抗细胞增殖作用和抗血管生成作用等。IFN有三种,即IFNα、IFN-β、IFN-γ,其中IFN-α、IFN-β具有相同的受体即Ⅰ型受体,IFN-γ联结在Ⅱ型受体上。
治疗有效病种:血液肿瘤:包括毛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细胞性淋巴瘤(低度)、多发性骨髓瘤;实体瘤:包括恶性黑色素瘤、肾癌、卡波济肉瘤、内分泌性胰腺肿瘤、类癌等。
用法:200~300万单位/m2,每日或隔日皮下注射1次。
注意: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发热、疲乏、食欲下降、头晕、流感样症状;偶有抑郁、呼吸困难、肝功能降低、白细胞减少及过敏反应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良,骨髓抑制者禁用;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
4.白介素Ⅱ
药理及应用:白介素Ⅱ的主要活性有促进T细胞生长和增殖,增强和诱导机体免疫细胞的杀伤活性,增强T细胞产生和集落刺激因子。
用法:200~300万单位/m2,每日或隔日皮下注射1次。
注意: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寒战、发热、体液潴留、氮质血症、胃肠道反应及呼吸性碱中毒等。
5.免疫核糖核酸
药理及应用:免疫核糖核酸存在于淋巴细胞中,其分子量约13500,可以用人肿瘤组织、免疫的羊或其他动物的脾脏、淋巴结提取,也可从正常人周围血白细胞和脾血白细胞中提取。它使未致敏的淋巴细胞转化为免疫活性细胞。由于免疫核糖核酸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且不受动物种类的影响,又不存在输注免疫活性细胞的配型及排异问题,所以受到广泛的重视。但免疫核糖核酸可被RNA酶破坏,还需进一步研究。目前主要用于肾癌、肺癌、消化道癌等肿瘤。
用法:皮下注射:多注射在引流淋巴区的皮下,如腋下或腹股沟,可每周注射3~5次,连续2~3月。静滴:溶入5%葡萄糖液中静注。
6.胸腺素
药理及应用:胸腺素可使由骨髓产生的干细胞转变成T细胞,因而有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对体液免疫的影响甚微。胸腺素的作用可能是:能连续诱导T细胞分化发育的各个阶段;具有调节机体的免疫平衡的作用;能增强成熟T细胞对抗原或其他刺激的反应。
用法:肌注:每次2~10mg,每日或隔日1次。静滴:120~160mg,溶入5%葡萄糖液中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