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饮食结构的关系

四、与饮食结构的关系

经过调查发现,50%的女性癌症患者、30%的男性癌症患者可能是由于饮食因素引起的。因此,“癌从口入”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例如,长期喜食过咸的食物,会破坏胃粘膜的功能,使胃溃疡疾病转化为胃癌。其他盐腌、烟熏、烤制的食物如咸肉、腊肠、熏鱼、火腿、咸菜等,由于在加工过程中使用过量的色素添加剂和形成亚硝胺等物质,故长期偏食这类食物也易致癌。日本人患胃癌人多可能与常食腌制食物有关。其次,癌从口入还与人体摄入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不足有关。例如,如食用含硒量不足的食物,则大肠、乳腺、卵巢、喉、胰腺等癌症的发病率就大大增加。而摄入维生素不足,身体的抵抗力低,也容易诱发癌症。科学研究表明,口腔、咽喉、食道、胃、前列腺、直肠、结肠、肺、乳腺等部位的癌症均与饮食有关,可以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来防治。为此,在饮食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吃霉变食物。现已查明,发生霉变的玉米、花生的黄曲霉能产生黄曲霉素B1,这种霉菌可诱发肝癌。某些霉素滴入气管内可引起致癌,注入皮下可引起纤维肉瘤。

2.不能过量吃高脂肪食物。脂肪本身不会致癌,但长期多食脂肪食物,会使大肠内的胆酸和中性胆固醇浓度增加,这些物质在体内蓄积而诱发结肠癌。高脂肪食物还能增加催乳激素的合成,促使发生乳癌。据调查,美国结肠癌的发病率比非工业化国家高10倍,乳腺癌发病率高5~10倍,均与高脂肪饮食有关。

3.不吃已被污染的食物。例如被农药、化肥、石棉、纤维多环烃化合物和重金属污染的主食和副食,一旦进入人体,就会引起组织细胞发生突变而致畸、致癌。如智利盛产硝石,广泛使用硝酸盐肥料,使粮食中硝酸盐的含量过高,造成了亚硝胺致癌的物理化学因素。

另外,水源污染亦是病从口入的重要原因。污水中可能包括有致癌的金属离子、苯并芘及黄曲霉素等毒物。因此,保护环境、防止污染、采用净水装置等提高水质,亦是防止癌从口入的重要环节。

最后还要强调的是不偏食。什么是营养?有人会回答说:杂吃就是营养。为防止体内引起营养素缺乏,就要提倡杂吃。

只要在日常饮食中加以注意,就可把“癌从口入”减少到最低程度。

我国以胃、食管及肝癌多见。初步研究认为,与喜欢吃发酵霉变食物,吃新鲜蔬菜少有关。如南方是胃癌低发区,广东人饮食以“生、冷、淡”为特征,居全国胃癌低发区,而北方则因气候条件,冬季吃腌菜、咸菜较多,缺少维生素C,不利于阻断致癌亚硝胺类化合物的形成。同时,食管癌高发区(如太行山区四周等),人们喜吃发酵霉变的酸菜。肝癌高发区江苏启东、海门县,广西扶绥县,人们吃玉米多,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潮湿多雨,粮食易霉变。所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雷州半岛、北部湾附近,甚至山东半岛的沿海地区,肝癌都较高发。胃癌与暴饮暴食有关、食道癌与营养不平衡有关。

经济发达国家的肠癌、乳腺癌发病率较高,则与高脂肪饮食密切有关。日本移民于美国,由于饮食因素改变,很快胃癌发病率下降,肠癌发病率上升,接近于美国白人发病率。

丈夫吸烟危害妻子。吸烟者妻子的肺癌死亡率比丈夫不吸烟者高一倍。国外对吸烟的危害认识比较清楚,社会舆论也很重视,健康教育工作较深入,使近年吸烟率有所下降。我国却相反,吸烟率逐年上升。自建国以来,人口增加1倍,香烟产量增加了10倍,同时所产烟含焦油高,每支超过25mg,危害严重。吸烟所致肺癌常须十多年或数十年才见后果。英国牛津大学比图认为:根据上述数据,中国每年有3万男性因吸烟致癌而早死,另外3万死于其他非癌疾病。预计到2025年,每年肺癌人数增到90万,加上一倍的其他疾病,总计有180万人死于吸烟所致的过早死亡,为目前每年死于全国癌症人数的1倍。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

据WHO1986年一份报告指出:全世界每年有100万人早死,其中60%的肺癌新病例由吸烟引起。90%的肺癌,70%的慢性支气管炎和25%的心脏病与吸烟有关。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吸烟都成了严重问题,据统计每年850亿美元用于香烟消费,平均每个人(包括男女和儿童)每年抽1 000支烟以上。美国全部死因中25%是由吸烟引起,全部癌症死因中1/3是吸烟。吸烟可增加20种病的危险性,同时也增加10多种癌症的危险性。吸烟与肺癌关系最为密切。日本新近报道了吸烟支数与肺癌死亡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