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肿瘤学科对肿瘤的病因病机认识进展

一、中医肿瘤学科对肿瘤的病因病机认识进展

中医肿瘤学科将恶性肿瘤的病因归纳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外因强调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不正之气的作用。《灵枢·九针论》篇曰:“四时八风之客于经脉之中,为瘤病者也”。指出外邪“八风”侵犯经络可导致肿瘤的发生。其次强调饮食不节(洁)、偏嗜是恶性肿瘤发生的另一重要原因。《妇人良方》指出:“妇人癜痞,由饮食失节,脾胃亏损,邪正相搏,积于腹中,牢固不动,故名曰瘕”。这些与现代医学认为环境(外邪)、生活习惯致癌颇为一致,即不良的生活方式或居住环境中,易接触、吸人或食人某些致癌物,如长期居住潮湿的沿海地区的人群,食物中含有的黄曲霉毒素含量较高,肝癌的发生率亦较高。肿瘤流行病学发现,河南省林县食管癌的发病率较高,与当地人群长期食用腌制咸菜内含亚硝胺致癌有关。内因注重不良的情志刺激和脏腑虚损的重要性,如元代朱震亨《格致余论》指出:“忧怒抑郁,朝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积滞,遂成隐核……又名乳岩”。现代发现情志长期处于抑郁的妇女,乳腺癌的发生率较高。金代张元素《活法机要》记载:“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脾胃虚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积”。这与现代医学认为长期不良的精神刺激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先天基因背景不良导致的肿瘤易感性颇有共识之处。

恶性肿瘤的病机主要可概括为“毒、瘀、痰、虚”四个方面。在对“血瘀证”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大多数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郁仁存等对131例癌症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了检测,发现癌症患者的血沉、纤维蛋白原、血浆比粘度、全血比粘度、血小板粘附等反映血瘀证的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异常率达94.7%(124/131),血瘀是形成恶性肿瘤的主要病机之一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在“热毒”致癌方面,许多清热解毒中药都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七叶一枝花等已经实验证实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临床上应用清热解毒法或养阴清热法治疗恶性肿瘤,对控制癌肿的进一步发展或改善患者的症状有一定的作用;关于“痰湿”与癌肿的关系,某些肿瘤表现为体表或皮下不痛不痒、经久不消的肿块、痰核,采用软坚化痰之法,往往能使肿块变软缩小甚至消失,对于一些与水湿相关的鼓胀、水肿、淫疮等,采用利水渗湿解毒法常能达到控制癌瘤的浸润扩散,从渗湿健脾中药薏苡仁中提取的薏苡仁酯已显示对多种肿瘤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从软坚化痰中药山慈菇中提取的生物碱秋水仙碱亦具有较强的抗癌作用;关于“虚证”与恶性肿瘤的关系,可追溯到古代医家的一些认识。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出:“瘕者,由寒温失节,致脏腑之气虚弱,而饮食不消,聚结在内,……”。明代张景岳指出:“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临床上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因虚致病,最终往往又因失治或手术、放化疗等因素致虚,近年有较多的研究表明,大多数恶性肿瘤患者有气血不足或脾肾亏虚的证候表现,其机体的免疫功能远较正常人群低下,在给予补益气血、健脾益肾等中药治疗后,伴随着患者的免疫功能的提高,往往能显著地改善临床症状,甚至有效地控制肿瘤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