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中心建设成效
中心建成“动物生物学”“动物生产与环境控制”“动物疾病防治”和“动物产品与饲料检测”4个实验教学模块,形成了以教学实验室、校内实验基地、科研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为支撑的,从实验室教学到综合应用技能培养的多层次、多模块、立体、开放的实验教学体系。
近5年来,中心新建教学场地18 981m2;改建教学场地3 198m2。建成了由25个教学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组成的4个功能模块实验教学平台,实验室总面积7 769 m2;由“三场一院”,即动物养殖场、实验草场、实验鱼池(包括工厂化养殖系统)构成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总面积23 962m2。新增仪器设备646台(套),价值925万元,中心仪器设备总数5 792台(套),价值4 844余万元。加强了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了自主研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实验教学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中心网站教学资源总容量达12.6 GB(包括中心在网络学院的资源)。为动物类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教学平台。
近5年来,中心新增实验教学人员9人,其中国外留学经历的4名。中心人员参加各类培训和进修学习115人次,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人员13人,已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6人。专职人员的稳定率保持在68%。中心成员科研创新能力强,共承担教改项目44项,各级科研项目235项,发表研究论文363篇,其中,被SCI收录69篇。
中心年实验教学量为152 809人时数,其中,教学计划外实验人时总数73 321人时。承担的实验课程总数105门,新增实验课程数19门;实验项目总数667项;新增实验项目158项,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数所占比例42.8%,上一学年服务本校专业数8个,上一学年服务本校学生数925人,上一学年服务本校学生占全校学生的比例2.84%。
中心人员学术水平高,教学成果突出。近5年来,教师获得教学成果奖14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3项;新出版的实验教材1部,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38篇。学生的学习效果好,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中心支撑“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项目”76项,其中,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22项、校级本科创新基金项目15项;自主组织的竞赛活动7项,参加竞赛的学生数536人;指导学生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相关奖项6个,公开发表论文22篇。
借鉴本中心的经验,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两个中心先后获批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中心十分注重校际间的学习、交流与合作,近5年来,主办或承办各类学术会议10次,参会人员1 970人次,培训其他高校学生62人次,培养国外留学生7人;接待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同行652人次,扩大了中心的影响力。中心教师到国外访问、留学、交流36人次,接待国外专家交流、讲学123人次,培养外国留学生7名。中心与3所海外大学建立了长期交流合作项目,年交流学生15名左右,中心已经成为动物类实验教学对外交流的窗口。
近5年来,中心面向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市自治区开展技术培训、创业技能培训和扶贫技术培训,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共6 822人次;先后培训新疆、西藏“特培”学员28人次、重庆市“三峡之光”访问学者9人次;承担横向技术服务项目92项,间接经济效益达8 400多万元。中心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宠物大赛、周末小分队活动等,多次受到凤凰网、新华网、大渝网、华龙网等多家媒体报道,获得重庆市“三下乡”“三进三同”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先进团队”、西南大学社会实践各类奖项5项,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得到了政府、企业和农民的一致好评,促进了地方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