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中心建设成效
中心与重庆钢铁集团公司共建“冶金与材料工程研究所”、与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国家钢铁冶炼装备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冶金实验室”。2011年,中心被重庆市科委授予“重庆科普基地”称号,每年接待国内外著名冶金企业、高校的考察人员2 000余人次,培训企业专业技术人员1 000余人,获得了同行的一致好评,发挥了良好的辐射示范作用。
中心积极服务人才培养,在保障本科实验教学工作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还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创新基地,为油气材料专业学位方向的研究生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中心教师主持13项省部级及以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各2项;出版规划教材13部,其中,获得省部级优秀教材奖3项;获批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4项,省部级质量工程项目8项,发表教改论文80余篇。
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8项;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6项,企业横向项目150余项,累计经费5 000多万元;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被SCI,EI收录90余篇);申请专利23项。
依托国家钢铁制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中心强调烧结、炼铁、炼钢、轧钢等模块关键工序的虚拟仿真教学,共开发了65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基础通识8项、综合训练18项、专业设计23项、创新研究16项),支持集中学习、任务驱动学习和学生团队自主学习,组织学生参加“世界网络炼钢大赛”,连续多年取得东亚及大洋洲赛区2~10名的优异成绩,2015年获得中国大陆赛区初赛第一名和全球总决赛冠军。近年来,学生还获得“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国家级奖项10余项,省部级20余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了学生工程化、国际化的视野。
第九届世界网络炼钢大赛世界冠军赛总决赛第一名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