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与实验教学体系
中心建设秉持“实践创新,能力至上”的实验教学理念,按照“能力培养,虚实结合,从基础到专业,从认知训练到创新应用,从学校到社会”的原则建立实验教学体系。
药学实验教学体系
1)能力培养
中心开展创新实验项目、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师科研项目、毕业论文设计等渐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中心每年设置30~40个创新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开展创新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学生可申报西南大学本科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开展深入的研究;学生还可通过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或创业训练计划;部分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开展科学研究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属必修课,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也是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理论和技能研究和解决问题的一次综合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强化社会意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通过支持、鼓励学生参与各级大学生挑战杯赛、中国药苑论坛、全国大学生实验技能大赛等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与能力。
2)虚实结合
实验过程是一个学习、培养及探索的过程,通过实验,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则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模拟真实实验环境实现部分真实实验难以完成的教学功能。中心将真实实验和虚拟仿真实验建设贯穿于实验教学始终,实现虚实结合,相互补充。
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有国家级药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充分发挥药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开展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药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见西南大学国家级药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介绍)。
3)从基础到专业
中心建立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开放实验等渐进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1)课程实验是巩固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进一步升华,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
(2)专业综合实验是中心开设的从原料到制剂全过程制备与质量控制的综合性特色课程,实验以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为主线,以具体的产品如阿司匹林片、红霉素、冻干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等为载体,按照几大类药品生产过程的工艺流程及单元操作过程,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大实验,学生集中一个月时间在校内实习实训车间,实验的设计、准备、操作、结果分析讨论以及汇报等一系列环节,全由学生自主完成,指导教师全程督导,最后以学术论文形式答辩考核,旨在学生基本技能和综合实验技能训练并重,重点注重专业实验能力的培养,以此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强化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3)开放实验是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到中心开放实验室开展实验操作,达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初步训练。
4)从认知训练到创新应用
认知与实训是本科教学计划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1)通过GMP认知与实训使学生掌握GMP的各种原则和具体的要求在制药企业的实际应用,熟悉GMP的概念、实质、实施GMP的目的、意义、掌握GMP实施的特点、GMP的实施过程等;增强学生药物制剂的生产制备、质量检测的了解,增强感性意识,GMP认知与实训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达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过程。
(2)药房认知作为药学专业学生理论与实践、课堂与临床之间的桥梁,通过药房认知,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由抽象到具体,由生疏到熟悉,同时药房认知也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药房服务、工作态度的过程,通过药房认知学生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意见、建议,以求所表达的信息使顾客能理解、明白、接受,激发并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倡导优良的沟通表达意识。
5)从学校到社会
(1)社会实践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升华,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大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过程,在加强大学生基础理论教育、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着重培养和锻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运用和发展知识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寒暑假期间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体验社会,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让学生了解药学相关专业等行业现状,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融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今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专业实习是药学人才培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阶段,是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药事管理学等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扩展,通过专业实习使学生了解药品工业化生产和药房管理等具体运作及其相关药学知识,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借以巩固和充实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丰富有关药品的生产、检验、流通、使用、研究与开发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从事新药研究与开发、药物评价、药品生产管理及质量控制和合理用药指导等专业能力,也是即将毕业的学生走出校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药学工作环境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和谐的人际交往素养,综合培养和训练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