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

《伤寒论研究大辞典》第345页:全书共4卷,约5万字,初刻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童氏认为,仲景之书传世已久,遗佚颇多;而叔和之诠次未免穿凿,成无己的注释也未作正讹。后有陶节庵的《伤寒六书》辨阴阳有经,表里有症,虚实有脉,临床制方服药有法,井井乎有条。且辨叔和之谬,正无己之讹,是补仲景书之未备,是众书中之较为重要者。但陶氏之书互相重复太多,“见之《琐言》者,复见之《家秘》,见之《续言》,见之《截江》、见之《提金》、见之《槌法》”,这是由于陶氏之书非成于一时,要而未集,辨而未明。及见刘中吾所集陶氏之书,觉得甚得简要,值得借鉴。不过其书犹有不足处,如沿用《六书》节目,缺战汗条、痞结证,舛误较多等。所以童养学在刘氏所集的基础上,再为纂辨,去其繁芜,补其缺略,剖其正讹,而成为本书,清福州赵有光刻行。本书第一卷及第二卷相当于总论,其内容包括张仲景《伤寒论》辨、伤寒诊法、六经病临床表现特征及用药法、合病、并病、传经、两感、伤寒相关症及类似症、伤寒标本论、伤寒用药法则及妇人伤寒等。第三卷论述了伤寒常见的70个症状如头痛、发热、恶寒、战汗,还论述了几种相关的外感病证如湿温、风湿等。第四卷在论述了4种伤寒类似症之后,重点介绍了“秘用三十七方”及“伤寒劫病十三法”。劫病法是指敷、熏、灌等方法,用于伤寒发狂、吐衄、腰痛、无脉、昏厥等症,其法多就地取材、简便易行,一般不用药物。秘用三十七方代表着治伤寒的37法,每方详述主症、方剂组成及剂量、加减法,煎服法,其方往往是对《伤寒论》方的化裁,如升麻发表汤即麻黄汤加减,疏邪实表汤即桂枝汤加减,柴葛解肌汤即葛根汤加减等。37方之后又续补小柴胡汤、人参败毒散等7方,并论述了制药法、煎药法及解药法等一般指导性问题。本书实用性较强。

《中医古籍珍本提要》第44页:四卷,成书于1632年。原书扉页作《太医院纂要陶节庵伤寒六书》。童氏认为陶节庵《伤寒六书》辨阴阳有经,表里有症,虚实有脉,临病制方服药有法,井井乎有条。且辨叔和之谬,正无己之讹,足补仲景书之未备。惜其立论见之《琐言》者,复见之《家秘》,见之《续言》,见之《截江》,见之《槌法》,不免层见叠书。由于陶氏六书成非一时,故有重复及后先倒置之处。因此,在原书基础上去其繁芜,补其阙略,删繁就简,重为诠次而成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