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跋

序  跋

周艳杰校注说明:庚寅年末,恩师连君建伟示余一油印本,名《十二经方议秘要》,谓其乃福建福鼎名医林上卿先生所赠。因年代久远,恐其不传,嘱余暇时点校,以方便当代。

余粗览其书,蓦然忆及《灵枢·经脉》篇“是动……所生病”之言。顾襄(编者注:据文意应作曩)者裘沛然、石学敏诸公执训诂、医理诸学释之,仁智之见,各有千秋。然十二经脉与临床证候密不可分,毋庸置疑。考当今学间,十二经脉及其证候于针灸学界沿袭如故,然于以方药行走者,相去何远也!即或执六经辨证者,不过衍仲景学术,而置《内》《难》之经络证候于不顾矣。

诸多证候既由十二经脉所起,则经方、时方与十二经脉之联系不容小觑。《十二经方议秘要》于病证、功效统方之外,另立法门,以十二经为经,以风、寒、暑、湿、燥、火和气、血、虚、实、虫、积为纬,并于病因、证候下列方剂及其权衡法。其论述多遵经旨,亦不乏独到之处。

嗣后,余按图索骥,获悉是书为清乾隆年间福建霞浦乍洋乡人(今柘洋县)陶思渠(1785—?)所著。陶氏事迹于《霞浦县志》有载:“陶思渠,一名芝田,乳名阿程,柘洋乡玉山人……附贡生……人称仲景再世”,其《十二经方议秘要》已佚,幸有手抄本传世。

是编以福鼎县中医研究所、福鼎县医药卫生学会1960年4月油印本(系郑秀清中医抄自郑敏生中医所藏的手抄本)为底本,旁参福建中医药大学刘德荣、肖林榕、俞宜年三先生之校注本。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李经纬研究员谓二者名同,而实有不同。是编以手太阴肺经为肇始,恰与当今经脉循行之识契合,且文字、权衡法等亦与后者有异。以余浅见,若学者重医理方议,而轻古籍版本之憾,则本书洞然秩然,未尝非弥珍也。

校注过程中,予以重新标点。凡繁体字、异体字,径改为简化字;讹误字、模糊不清或据文意改正者,出注说明。凡引用书名、古籍原文,若无关宏旨,不出注;字词有悖文意者,出注说明。此外,于疑难字词简略注释。

余素不敏,纰缪之处,祈望方家斧正。周艳杰,2012年11月。

福鼎县中医研究所、福鼎县医药卫生学会前言:中医学遗产有丰富多采的内容,不但在行世书籍中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而且在民间亦有很多宝贵的手抄本著作。我们在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开展“采风访贤”运动中,由本县沙埕公社医院川石分医院郑秀清中医献出《十二经方议秘要》手抄本二册。该书根据十二经学说分析病因和治疗方法,具有中医辨证论治的朴素唯物观点。但原书文字简奥,虚词甚多,排列次序,不无颠倒,特别是没有标点符号,更使读者不易领会。因此,我们本着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精神,加以整理。在保留书中论点的前提下,将其重复隐晦之词,稍加删易,略予调整编次,使其条义清晰,并补充标点符号后,付印成册,以供作西医学习中医及中医温课的参考资料。

至于本书的来源,根据我们初步了解,郑秀清中医抄自点头公社医院郑敏生中医所藏的手抄本,郑敏生中医于少时得自民间,因书无序文,究竟何代何人所著,尚属茫然,有待深久探索。

在整理中,由于我们的祖国医学知识有限与时间匆促关系,书中尚有疑问之处,未能详细考证,提出见解。虽然尽了一些努力,缺点之处,在所难免,请读者多多提出宝贵意见,供作再版时修正的借镜,是所至盼!福鼎县中医研究所、福鼎县医药卫生学会,1960年4月。

阮诗玮序:中国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就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十分重视传统医药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强调指出:“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药”,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认真继承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又要勇于创新,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2003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中医药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保护工作。”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历代名家辈出,他们在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发挥了各自的聪明才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遗产。《十二经方议秘要》(手抄本)一书,系我在福鼎师从林上卿老中医时,于1984年从福鼎市点头卫生院郑兆希中医师处获得的珍贵文物。据郑兆希中医师说,该书系他的曾祖父郑在烟先生(又名章慕桐,字若霞,号雨舟)亲手抄写,并珍藏三代之久,由其祖父——福鼎知名中医郑敏生传给他。二十多年来,我读过两三遍,受益匪浅。该书以十二经为纲,风、寒、暑、湿、燥、火等为目,病机、证候、方药并举,权衡加减,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汇集历代医家之精华,又有作者的独特见解,是一本好书。但由于年代久远,当时并不清楚作者是谁,经中医处组织刘德荣、肖林榕、俞宜年等医史文献专家进行深入研究、考证,始知原书作者是我省清代名医陶思渠。经校勘、整理的《十二经方议秘要》一书,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我感到十分欣慰。祖国医药学为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历代医家的著述中得以保留,经过发掘、整理、总结,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我省中医药工作者应当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在“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精神的指导下,为发掘、整理具有福建特色的传统医药作出自己的贡献!福建省卫生厅副厅长、福建省中医药学会会长阮诗玮,2006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