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中国医籍提要》第205页:《伤寒论浅注》,成书于1803年,本书共六卷。卷一,为凡例、读法、张仲景自序、辨太阳病脉证,计四十一节。卷二,辨太阳病脉证,计八十一节。卷三,辨太阳病脉证,计五十九节。卷四,辨阳明病脉证,计八十节。卷五,辨少阳病脉证十节、辨太阴病脉证八节、辨少阴病脉证四十五节。卷六,辨厥阴病脉证五十五节、辨霍乱病脉证十一节、辨阴阳易差后劳复七节、痉湿暍篇等。此书在“读法”一篇中,首论标本中气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对认识伤寒诸证的重要性,并附有两幅标本中气图以明之。陈氏认为:“叔和编次《伤寒论》有功千古”,故取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为蓝本,详注辨太阳病脉证至差后劳复的原文。然去其“平脉”、“辨脉”、“伤寒例”、“诸可汗吐下与不可汗吐下”等篇,并将“痉湿暍篇”置于卷六之末。由叔和整理之十卷,缩为六卷。陈氏对张隐庵、张锡驹运用五运六气原理阐发六经病变的观点、分章节论述的方法、传经的认识及《伤寒论》的理论通治百病的见解都很推崇。认为二张“俱从原文注解,虽有矫枉过正处,而阐发五运六气,阴阳交会之理,恰与仲景自序撰用《素问》《九卷》《阴阳大论》之旨吻合。”因此,此书对于原文不曾增减一字,移换一节,其所有补注(即在原文词句中间加小字进行串解),亦多采用二家之说,间有解释不甚满意者,则另选诸家之精华以补注之。宋元以后诸家医书皆认为,凡传经者,俱为热证,凡寒证则悉为直中,而无传经者。陈氏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传经直中寒热皆有。他在“读法”中指出:“直中二字,《伤寒论》虽无明文,而直中之病则有之。有初病即见三阴寒证者,宜大温之,有初病即是三阴热证者,宜大凉之,大下之。是寒热俱有直中,世谓直中皆为寒证者,非也。有谓递次传入三阴,尽无寒证者,亦非也。”验之临床,陈氏这种观点完全正确。本书的另一特点是深入浅出,浅显易懂。文中采取衬细注的方法,衬以小注,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明晰浅显之注解,将《伤寒论》古奥之言、幽深之理,清楚地表达出来,使初学者无师自通,显然起到了推广《伤寒论》的作用。故其影响较二张更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