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福建省志·人物志·上》第274页:陈修园,名念祖,号慎修,福建长乐人,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出生于贫苦家庭。祖父陈居弼,博学通医。陈修园自幼敏慧,受家庭熏陶,除读书外,努力学医。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中秀才,后入福州鳌峰书院,受业于山长孟超然,学业更为精进。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陈修园应乡试中举人。翌年,赴北京应进士试不第,寄寓京师。适值光禄寺卿伊朝栋患中风症,手足瘫痪,汤水不纳,群医束手。陈修园投以大剂,霍然而愈,由是声名大噪。后又为大学士和珅治病,和珅意欲延聘陈修园到家中授读,并答应荐其为太医院使。陈修园心鄙和珅为人,固辞不就,托病南归。回长乐任吴航书院山长。对学生除教以诗书外,还授以《素问》《灵枢经》等医书。嘉庆三年(1798年),往泉州清源书院讲学。嘉庆六年(1801年),陈修园再次赴京应试,又不第。签发直隶省(今河北省)保阳差次。同年夏天,瘟疫流行,陈修园悯念民间患者多为庸医所误,便采集时方,用浅显的韵语写成《时方歌括》,教医家依法施治,存活甚多。总督熊谦手指麻木,延及臂腕,陈修园断为痹症,如不早治,必至中风,教以常服黄芪五物汤,并为丸方补肾养肝,熊谦得痊愈。嘉庆七年(1802年),陈修园因母丧丁忧返里。家居五载,专事治病和医学著述。嘉庆十三年(1808),复赴保阳服官。吏部谢芝田患头项强痛、心下满、小便不利,服表药无汗,反而烦躁,六脉洪散。陈修园断为病在有形之太阳,小便一利则诸病皆除。处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一剂而愈。愈后夜间虚烦不寐,又投以栀子豉汤,病不复发。嘉庆十五年(1810年),奉命到高阳办理赈务。嘉庆十七年(1812年),陈修园改署磁州,十八年(1813年)转任枣强知县,二十一年升同知。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代理正定知府。虽公务繁剧,公余仍不断撰写医书,为人治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陈修园以年老乞休,在嵩山井上草堂讲学,并继续研究医学,为人治病和培养医学人才。其子陈元豹、陈元犀,孙子陈心典、陈心兰和学生周易园、黄奕润等均以医名世。道光三年(1823年),陈修园病卒。所遗医学著作传世的有:《神农本草经读》《医学三字经》《时方妙用》《时方歌括》《医学实在易》《医学从众录》《女科要旨》《新方八阵砭》《十药神书注解》《伤寒论浅注》《长沙方歌括》《金匮要略浅注》《金匮方歌括》《伤寒医诀串解》等30种,多为后来医家所珍重。陈修园重视继承古代医学优良传统,并能在吸取古代医学精华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加以印证补充,特别对《伤寒论》研究最深。对六经病症,概括出辨症纲领及演变规律、用药法则。此外,对中风痹症、水肿、淋病、奇恒痢、误汗辨症等所作医案也有独到见解。陈修园不但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方面有很大成就,而且其治学主张也很有见地。认为学医应从浅到深,由简入繁,倾向于医学的通俗化和大众化。鉴于古代医书词句艰奥,义理深邃,使初学者望洋兴叹,便运用浅显通俗的语言,将古医书加以节要改写,采用歌括、三字经等体裁简明地表达医理和处方,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由于陈修园的著作切于实用,所以流传很广,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