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版本

现存版本

民国十七年(1928年)建瓯兰新印刷所铅印本。

按:黄氏三代业医,其孙黄焕琮(号聘九)聚资刊刻《麻疹新编》一书,并请时贤为序。关于黄焕琮的生平事迹,其学生黄良梓撰有《名中医黄焕琮传略》一文,照录如下。

《建瓯文史资料·第四辑》第62~64页《黄良梓·名中医黄焕琮传略》:

业师黄焕琮,家名上震,号聘九,本县人,前清廪生,生于公元1884年(清光绪十一年),卒于1948年12月。黄氏家世业医,自其先祖廉如公至琮已历三世。师从事医业,四十余年,自理论到实践,均有独到见解,医誉驰闽北,桃李遍芝城,简述生平如次。

一、绝意仕途,矢志岐黄

师貌清癯,而性聪颖,好朋友,寡言笑,幼承庭训攻读四书经典,十五岁研读岐黄家言,并从先祖学习麻痘两科,先祖廉如公乃麻痘科能手,著《麻疹新编》一书,对治麻疹有独特见解,尝告诫后人:“麻痘两科是小儿之大证,不容忽视”。吾师既通内科,又精于痘疹,在继承岐黄与家学的基础上,又好问师与博采众长,其向学精神,实为敬佩,且对医林同仁,思贤若渴,在瓯邑中医学研究会成立之后,经常聚首共研国医之进展,长辈名家如黄朗若、彭载芳、林正奴等均师事之。吾师之杵以选择医学道路之原委,大抵有如下两个方面的因素:其一,绝意仕途,吾师年未弱冠,即已入廪,看到清廷已经腐败,国势日下,且外侮频仍,国事多秋,他视功名富贵如浮云,无意仕进。其二,热爱国医,幼承庭训,研习岐黄之术,其大义勉之曰:“词章之学,无补于世,我家世代业医,应继承先志,毋或怠。”师有感于怀,遂弃举子业,乃下苦功精研岐黄之术,尝谓:“医功同于良相,能为振兴祖国医学聊尽绵力,亦人生一大快事。”于是专心致志,穷研方术,朝夕如斯,冀世代衣钵,相传勿替。

二、捐费办学,培养后人

三十年代初期,国民党政治腐败,西医洋药充斥,中医毕受排挤,医道已经不振,苟非兴倡医学教育,培养后继人才,切实为民众扶危救厄,祖国医学势必日落西山。他曾慨叹:“此乃当政之过失,轻中重西,崇洋媚外,地方社会不知慎重人命,坐令武夫乱玉死者接踵,夫复何言。”有鉴及此,谦恭礼邀瓯邑名医陈颖谷、翁必丰、金雪溪、杨虚堂、余禋六、徐伯葆等共同商讨创办医校事宜,经过多次的筹备,并屈从国民党教育当局只能设所不能设校的无理批复,毅然于古楼上左畔,自任所长,担任内经课程的讲授,校中一切设备,完全自筹,伪政府不予补助,为了发扬祖国医学,培养中医后继人才,其热心树人,于斯可见。

三、胆大心细,医鉴久存

业师于1908年开始行医,求诊者络绎不绝,他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并有祖传的医疗经验,不偏于一家一派之说,而是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数十年来临床,立论诊断确切,阐发机理丝丝入扣,辨证施治,果断有力。凡逢沉疴之证,或者危笃病员,从不推责诿卸,敷衍塞责,而是千方百计,潜心营救。尝以孙真人“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的警句为座右铭。诊暇之余,随书笔记,医疗心得,所志无遗,数十年来,著有《聆方粹选》三卷,《脉象辨疑》二卷,《麻疹一得》一卷,《喉痧辨治》一卷,《诊余随笔》一卷,《记闻录》一卷,这是他的呕心沥血所作。在诊病和著述外,尚在余暇编教学材料,并应闽北日报社的邀请为该社医学顾问,对群众所询问的卫生保健问题一一作答。他的一生,是为人民健康奋斗的一生,鞠躬尽瘁、医誉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