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中国医籍提要》第227页:《伤寒医诀串解》,成书于1803年。书凡六卷,按《伤寒论》六经传递次序排列,卷一太阳篇、卷二阳明篇、卷三少阳篇,直至卷六厥阴篇。每篇悉综贯衍绎,予之串解,故名曰《伤寒医诀串解》。陈氏曩集《伤寒浅注》,后虑学者不易对仲景《伤寒论》融会贯通并得其要旨,故复予综合串解,分六经而究诸证,抉剔详辨,乃撰成本书。分经审证,是研究《伤寒论》的一个方法。陈氏依此法,将太阳篇分为太阳经症、太阳府症、太阳变症等;阳明篇分为阳明经症、阳明府症;少阳篇亦分为少阳经症、少阳府症;太阴篇分为邪从阴化、邪从阳化两个方面;少阴篇分为邪从水化而为寒、邪从火化而为热两个方面;厥阴篇则因其为两阴交尽,宜无热证,然厥阴主肝,而胆藏于内,胆火内发,故又有从热化者多、寒化者少两个方面。每一症又结合《伤寒论》原文,而分虚、实等不同情况详加辨析,提出各自的治法和方药。如太阳经证有虚邪实邪之辨。脉缓、自汗、恶风为虚邪,宜桂枝汤;脉浮紧、无汗、恶寒为实邪,宜麻黄汤。太阳府证则有蓄水、蓄血之辨。太阳病,其人口渴、烦躁不得眠,脉浮、小便不利,水入即吐,为膀胱蓄水症,宜五苓散;太阳病,其人如狂,小腹鞭满,小便自利,脉沉为膀胱蓄血症,宜桃仁承气汤。这样,六经各篇纲目缕析、证治分明,颇切临床实用。书中释六经皆以六气立论,如谓:“阳明本燥而标阳,若不得中见太阴之湿化,其燥气阳热太盛,则为胃家实之病,故仲景以胃家实为此证提纲。”是以本书对仲景《伤寒论》的研究乃是六经辨证和六经气化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成果。陈氏是清代研究《伤寒论》之一大名家。其崇古尊经,但又非食古不化者,并善于兼取他家之长,如本书就收采了柯韵伯、尤在泾、沈尧封等诸家之说。故而该著对后世学习研究仲景《伤寒论》很有裨益。据吕佺孙氏序所云,本书系陈氏晚年之作,但“惜六篇之中尚缺其一”,后经其门徒陈道著“体会其遗意而敬续一篇,以补其缺”,乃成今之所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