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数量已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2050年前后达将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34.8%。人口老龄化不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国家的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相交织,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急剧增加。同时,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老龄化还呈现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空巢老人、贫困老人比例高等特点。为此,国家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战略目标以及实现“六个老有”的老龄工作目标。“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高度概括了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其中,老有所为是很多老年人晚年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伴随着老龄人口数量和比例的提升,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国家提出,要注重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支持老年人以适当方式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公益活动。另一方面,许多退休老年人,特别是城市低龄老年人,以深厚的专业技能、丰富的阅历、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再工作领域,显示出继续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主观愿望。合理发挥低龄老年人的作用,既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也是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的途径之一。

人口老龄化、退休人员的社会参与,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面临的课题。为此,近三十年来,老年员工的退休以及职业角色转换心理作为一个研究领域,越来越受到退休政策制定部门及专业研究者的重视,涌现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回顾以往的研究我们看到,国外关于老年员工退休和职业角色转换的研究起步较早,理论视角较为多元化,且在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有不少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近年来,国内有关老年员工退休和职业角色转换的研究逐步活跃起来,一方面需要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有关研究的理论、范式和方法;另一方面需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文化特征,从心理学视角开展更多的针对性研究,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为我国退休政策的改革和完善,为提升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效能提供研究的支撑和参考。

《老年员工退休与职业角色转换心理研究》一书,正是针对我国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年人社会参与及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需要,在系统梳理和总结30年来退休心理与老年人职业角色转换研究的成果,以及扩展性地开展实证研究基础上形成的一部学术专著。力求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全面梳理和总结研究成果,体现前沿性。著作不仅总结阐述了角色理论、生命历程理论、持续性理论等经典理论视角下对老年员工退休和职业角色转换的研究,还综述和分析了个人—环境匹配理论、职业心理健康理论、成功老龄化理论、积极心理学理论等最新的理论视角的研究成果。从本书对于国外最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观点的介绍和总结角度看,在反映研究视角和研究成果上,充分体现全面、系统及前沿性。

二、在理论视角下开展新的实证研究,体现创新性和扩展性。著作在呈现角色理论、持续性理论、职业心理健康理论以及个人—环境匹配理论等对退休心理和老年人职业角色转换的理论解释基础上,设计开展了以我国组织背景和老年人群体为对象的实证研究,丰富了实证研究的成果,为组织开展退休人员的管理以及退休政策的完善提供了实证数据支持。

三、关注延迟退休等退休管理问题,体现实践性。著作第二章、第三章、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从角色理论、持续性理论、个人—环境匹配理论以及职业心理健康理论等视角,开展了针对老年员工延迟退休意愿及老年人退休再工作意愿的实证研究,在数据结果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延迟退休政策实施,推进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体现了更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总之,本书以心理学理论为核心,从关注老有所为,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效能的视角,去审视和研究退休心理。在深化退休心理和老年员工职业角色转换的研究方面,做了总结和探索性工作,以期对于研究领域更加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对于实践领域探讨退休政策的改革和实施,对于劳动用工领域开展老年员工的雇佣管理,提供管理思路和启示。

本书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知识型城市低龄老年人再职业生涯心理与行为模式研究》(11YJA190018)的成果。课题的研究工作由课题负责人王晓庄策划和组织实施。课题组成员及部分研究生参与了具体的研究工作及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承担本书写作的有:第一章,张永翠、张婷、刘慧;第二章,张琳、张永翠、贺晓颖;第三章,徐麒杰、陈世平、韦诗、白兰;第四章,刘纯一、刘慧;第五章,胡广勤、雷鸣、李定军;第六章,张磊、金文凤、牟伟莉;第七章,于雪莹、陈亚丽、王思聪;第八章,雷鸣、刘慧、张永翠。王晓庄、胡广勤、刘纯一承担了本书大纲的策划、写作指导和统稿工作。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引用和参阅了国内外有关研究文献,在此谨向原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在本课题开展实证调查过程中,得到了天津、北京、河北、重庆、安徽、黑龙江等地部分社区、老年培训机构及老年活动组织的帮助,在这里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感谢南开大学出版社的编辑老师为本书的出版给予的帮助及付出的辛勤工作。

由于我们的水平所限以及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王晓庄

2016年2月

于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