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人员的角色认同
根据社会认同理论及自我类化理论,个体对于自我的感知来自个人认同和社会认同两方面。个人认同包括对自身特质,如性格、能力的认同。社会认同包括对人的不同分类的认同,如不同民族、不同团队的认同。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即个人认同;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即社会认同。
个体常把其所处于的类别群体或角色中普遍和典型的特质看作是他们自己的特质,而导致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这种刻板印象相当于自我的去个体化。类别群体或角色的特质一旦内化,个体将会对这些特质长期认同。并且,内化和认同是相互影响的,个体认同以后,就更容易将这些特质内化,内化以后就会更倾向于认同这些特质。因此,老年员工的退休也是这样,是个体从工作角色到家庭角色转化,个体一旦认同了退休后的家庭角色,便会欣然接受相应的生活,发展一些兴趣爱好等,学会去享受退休后闲暇的日子。
认同理论出自符号互动论,主张个体对于自我的感知主要以对他人的知觉为基础。通过社会互动和集体价值观、方式和标准的内化,个体倾向于从他人的眼睛认识自己,从而建立稳定的自我感知。
角色认同中,自我概念依靠于社会领域,转变角色就是转变社会身份。退出一个角色与进入另一个角色间的对比是影响角色转换的关键概念,对比的强度由核心特质和次要特质的数量决定。这些特质在不同的角色间是有差异的,并且差异的程度和对比的强度更多地受核心特质的影响。核心特质的差异越大,角色对比越强,个体由一个角色转换进入另一个角色就会越困难,需要付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努力就会越大。退休之前,员工整天为工作而忙碌奔波,退休之后,突然无所事事,这一变化很大,所以很多刚退休的员工会觉得茫然,不知所措,更有甚者会引发情绪性和心理性问题。因此,了解即将退休员工的状态,帮助退休人员清楚地识别工作和退休两种角色在核心特质上的差异性,在退休转换过程中,提升退休人员在新角色上的个人认同和社会认同水平,以帮助员工顺利完成退休的角色的转化。
有研究结果表明,退休人员的应付方式受文化程度的影响,高文化程度的退休人员更多地采用面对与探索的积极应付方式,更少采用幻想、退避的应付方式。退休后,社会联系的减少对退休人员的心理健康有直接的影响,而社会联系减少、职务的丧失、经济收入的降低可以通过退避、幻想和淡化三种应付方式间接影响心理健康(张向葵,李建伟,郭伟,2002)。
也有研究表明:①70%的老年人能适应退休生活,有不到30%的老年人适应不良。退休适应与年龄、性别、文化水平、职业有一定的关系。所以社会要更多地关心适应不良的老年人。②老年人刚退休时的消极情绪反应与其对退休的心理准备呈负相关。因此单位的领导应帮助员工作充分的思想准备,帮助其向退休生活顺利地过渡。③老年人对于退休生活的心理适应与其过去的生活满意感呈正相关。作为老年人,应该在退休之前尽早调整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培养广泛的兴趣。④老年人无论是参加社会工作还是从事消遣娱乐,都有益于身心健康,适应生活。社会要提供条件吸引老年人参加社会活动,组织他们去做一些有意义的消遣文娱活动(时蓉华,1989)。
为了减少退休后的适应问题,可提前做些准备。在退休前约两年的时间中,老年员工可以与已经退休的朋友多进行交流,从他们身上学习一些应对角色转变的方法,同时也对自己以后的退休生活有个大致的规划和构想。临近退休的一年,老年员工可以将事情放手交给年轻员工去做,也不要太计较利益的得失。在退休前半年,逐渐与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龄人建立联系,慢慢融入退休后的人际圈,并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如果能在退休前充分准备,调整心态,到真正退休时也就不会有过多的失落和焦虑。正式退休的半年中,是身心的适应期,这期间需要寻求一种比较平和的心态,不要因为无所事事而焦虑,也不能为了充实自己而过于忙碌。一般在退休一年以后,大部分老年人都会习惯于新的生活,建立起自己的生活规律与日常的人际圈,做到忙闲有度,顺其自然(王家琪,2005)。